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吹作清霜骨,声酣古渡头全文

吹作清霜骨,声酣古渡头

宋 · 杨万里
客子征行日,偏逢楚水秋。
一风来瑟瑟,万竹冷脩脩。
吹作清霜骨,声酣古渡头
斑林寒欲裂,碧节爽还幽。
不复披襟快,长怀落帽愁。
少陵诗思苦,送别更冥搜。

拼音版原文

zhēngxíngpiānféngchǔshuǐqiū

fēngláiwànzhúlěngxiūxiū

chuīzuòqīngshuāngshēnghāntóu

bānlínhánlièjiéshuǎngháiyōu

jīnkuàicháng怀huáiluòmàochóu

shǎolíngshīsòngbiégèngsōu

注释

客子:游子。
征行:远行。
偏:恰好。
楚水:楚地的水。
瑟瑟:形容风声。
万竹:无数竹子。
吹作:吹成。
清霜骨:如清霜般冷冽。
斑林:斑驳的树林。
碧节:翠绿的竹节。
披襟:敞开衣襟。
落帽愁:落帽的离别之愁。
少陵:指杜甫,因其在长安时曾居少陵。
冥搜:深入思考。

翻译

游子在远行的日子里,偏偏遇到了楚地的秋天。
一阵风吹过,瑟瑟作响,无数修长的竹子显得更加寒冷。
风将竹声吹得如同清霜般刺骨,声音在古老的渡口回荡。
斑驳的树林在寒风中仿佛要裂开,翠绿的竹节在清冷中更显幽深。
无法再敞开衣襟享受这凉爽,心中常怀念那落帽的离别情景。
杜甫的诗思深沉,这离别之情让他更加深入地寻找创作灵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山水景象,诗人通过对秋风和楚竹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凄凉与怀念之情。

“客子征行日,偏逢楚水秋。”开篇即设定了一个旅途中的场景,诗人在外游历,恰巧遇到了一片深秋的楚地水乡。这里的“偏逢”表达了一种偶然遭遇,而“楚水秋”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

“一风来瑟瑟,万竹冷脩脩。”秋风轻拂而过,吹动了无数的竹叶,让它们发出清脆的响声。这里的“瑟瑟”和“脩脩”都是拟声词,用以形容竹叶在秋风中的细微声音,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

“吹作清霜骨,声酣古渡头。”秋风不仅使竹子颤鸿,还让诗人联想到了一层薄霜覆盖的骨骼,这里的“清霜”既形容了天气的寒冷,也象征着岁月的沧桑。同时,“古渡头”则增加了画面的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斑林寒欲裂,碧节爽还幽。”诗人继续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竹子和森林的景象。竹子在秋风中变得更加坚硬,而森林则显得清冷而又深邃,这里的“斑”字形容了树皮的裂纹,增加了一种生长的艰辛。

“不复披襟快,长怀落帽愁。”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不再有以前那种轻松自在的情绪,而是怀揣着一份深深的忧虑。这里的“不复”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少陵诗思苦,送别更冥搜。”最后两句诗人提及自己在写作上的困顿,以及面对朋友离别的情感。在这里,“少陵”是诗人的自称,而“冥搜”则表达了他在情感深处的探索和挣扎。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传递了一种秋天特有的孤独与哀愁,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世界。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