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
出处:《吊魏敏功赠住庵通老》
宋 · 王之道
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
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
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
圆颅点飞霜,夷旷真吾师。
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
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
圆颅点飞霜,夷旷真吾师。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一别:分离。异生死:如同生死般不同。
三年:三年时间。
能几时:又能有多少。
埋玉:埋藏珍贵的遗物。
不可见:看不见了。
拱木:枯木。
徒兴悲:只能引发悲伤。
通老:指某位尊长或僧人。
奉香火:供奉香火,表示尊敬。
坐阅:静观。
岁月移:岁月流逝。
圆颅:形容人的头部。
点飞霜:布满白发。
夷旷:豁达开朗。
真吾师:真正的老师。
翻译
一旦分别,就像生死永隔,这三年又能有多少时光呢。珍贵的玉骨已埋入地下,再也看不见,只有那枯木让人徒增悲伤。
通老坚守着香火,岁月在他身边悄然流逝。
他的头颅布满白发,像被霜雪点缀,他豁达开朗,真是我的良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吊魏敏功赠住庵通老》。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易逝、时光飞逝的感慨。
“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表明时间流转,人们相见难,一旦分别便是生与死的距离。"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又怎能计其多少?
“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用比喻手法,将逝者比作珍贵如玉却不得见,只能空留哀思;“拱木”意指古人为表孝心而抱着父母的棺木哭泣,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深重。
“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则描绘了诗人在庵中守灵,对逝者进行祭奠的情景。"通老"指的是通晓古今之人,可能是对逝者的一种尊称;"奉香火"表明诗人仍然保持着与逝者的精神联系,通过焚香来寄托哀思。
“圆颅点飞霜,夷旷真吾师”中,“圆颅”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圆寂之意,即肉体消亡而精神得以超脱;"点飞霜"则形容逝者如同秋天的霜花一般,既美丽又令人感伤。"夷旷真吾师"表明诗人对逝者的尊崇,认为他是真正的师傅。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