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何事到西坑,岂是三生愿莫偿
出处:《戴时芳时可学子吴叔度文可载酒西坑劳苦》
宋 · 陈著
惊魂何事到西坑,岂是三生愿莫偿。
两寺鼓钟醒客梦,一村草木助吟香。
人情物变多时样,水色山光自古妆。
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
两寺鼓钟醒客梦,一村草木助吟香。
人情物变多时样,水色山光自古妆。
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惊魂:指心灵受到惊扰。三生:佛教术语,指前生、今生、来世。
偿:实现,完成。
两寺:两个寺庙。
鼓钟:寺庙中的打击乐器和钟声。
醒客梦:唤醒游客或旅人的梦境。
物变:世间万物的变化。
水色山光:形容山水景色。
自古妆:自古以来就有的自然景象。
无何乡里:没有固定的故乡。
頫地:低头看地,表示迷茫或无所适从。
翻译
为何惊魂飘至西坑,难道是前世愿望未偿。寺庙钟声唤醒游子梦,村庄草木散发诗意香。
人情世故变化无常,山水景色自古如妆。
我本无固定家乡,只觉天地间迷茫无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著在宋朝时期游历西坑的经历。首句“惊魂何事到西坑”以疑问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意外来到此地的惊讶和不解,可能暗示着某种心灵上的触动或命运的安排。次句“岂是三生愿莫偿”则进一步引发思考,是否此次西行是前世宿愿未了的补偿。
第三、四句“两寺鼓钟醒客梦,一村草木助吟香”,通过寺庙的钟声和乡村的自然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仿佛能唤醒沉睡的思绪,也增添了诗人创作灵感。第五句“人情物变多时样”,反映出世间人事的变迁无常,与前文的超脱之意形成对比。
最后一句“水色山光自古妆”,以山水自然永恒不变的姿态,映照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结尾“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诗人表达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感,以及对未知命运的迷茫,寓言般地展现出人生的无常和宇宙的浩渺。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个人游历西坑的所见所感,融入了对生命、命运和自然的哲思,展现了宋代理性与感性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