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有非积累,源泉自涓涓
出处:《答张内翰廷祥书括而成诗呈胡希仁提学》
明 · 陈献章
古人弃糟粕,糟粕非真传。
眇哉一勺水,积累成大川。
亦有非积累,源泉自涓涓。
至无有至动,至近至神焉。
发用兹不穷,缄藏极渊泉。
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
学患不用心,用心滋牵缠。
本虚形乃实,立本贵自然。
戒慎与恐惧,斯言未云偏。
后儒不省事,差失毫釐间。
寄语了心人,素琴本无弦。
眇哉一勺水,积累成大川。
亦有非积累,源泉自涓涓。
至无有至动,至近至神焉。
发用兹不穷,缄藏极渊泉。
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
学患不用心,用心滋牵缠。
本虚形乃实,立本贵自然。
戒慎与恐惧,斯言未云偏。
后儒不省事,差失毫釐间。
寄语了心人,素琴本无弦。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陈献章写给张廷祥和胡希仁的信中所作,以诗的形式阐述了他的学术观点。诗人批评了古人对于学问的态度,认为真正的学问在于去除表面的糟粕,而精髓并非来自堆积,而是源于内心的涓涓细流。他强调,学问的运用无穷无尽,关键在于把握其内在机理,而非拘泥于旧有的典籍。
诗中提到“至无有至动,至近至神焉”,意指最高的智慧和最深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中,无需刻意追求。他还批评后世儒家学者过于繁琐,容易在细微之处产生偏差,告诫人们学习时要用心但不可被牵绊,保持本心的纯净,遵循自然之道。
最后,诗人以“素琴本无弦”作结,寓意真正的学问就像无弦之琴,虽无形质,却能发出深远的声音,传达出对简约、自然和内心修炼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寓哲理于日常,体现了陈献章独特的学术见解和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