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军大酺万姓悲,欲向罔极酬恩私
金轮撑高空,欲斗晓日赤。
浮云遏不度,穿泉下无极。
钟山颉顽一片紫,余岭参差万重碧。
高帝定鼎东南垂,文孙?启燕王师。
燕师百万斩关入,庙社不改天枢移。
六军大酺万姓悲,欲向罔极酬恩私。
阿育王家佛舍利,散入支那有深意。
中夜牟尼吐光怪,清昼琉璃映纤碎。
帝令摄之寘塔中,宝瓶严供蜀锦蒙。
诸天悉凭龙象拥,千佛趺坐莲花同。
匠师琢石细于缕,自云得法忉利宫。
亦知秋毫尽民力,谬谓斤斧皆神工。
波旬气雄佛缘尽,绀宇雕阑销一瞬。
乌刍额烂走不得,韦驮心折甘同烬。
海东贾客莫浪传,此塔至今犹岿然。
老僧尚夸护法力,永宁同泰能几年。
鉴赏
这首《报恩寺塔歌》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通过对报恩寺塔的描绘,展现了其宏伟壮观的景象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开篇“壮哉窣堵波,直上三百尺”,以“窣堵波”(佛塔)为题,直接点出塔的高耸与壮观。接着“金轮撑高空,欲斗晓日赤”,运用比喻手法,将佛塔比作支撑天空的金色车轮,与朝阳相争辉,形象地描绘了塔的高大与辉煌。
“浮云遏不度,穿泉下无极”,写出了塔的高耸入云,连浮云都难以越过,泉水从塔下流过,象征着塔的深远与神秘。接下来“钟山颉顽一片紫,余岭参差万重碧”,通过对比钟山的紫色与周围山岭的绿色,进一步强调了塔的突出地位和周围环境的美丽。
“高帝定鼎东南垂,文孙?启燕王师”,这里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帝王功绩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报恩寺塔与历史的紧密联系。接着“燕师百万斩关入,庙社不改天枢移”,描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以及报恩寺塔在历史变迁中的稳定与不变。
“六军大酺万姓悲,欲向罔极酬恩私”,表达了对古代军队和人民情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报恩寺塔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感慨。最后,“阿育王家佛舍利,散入支那有深意”,提到佛舍利的传说,增添了塔的文化底蕴。
“中夜牟尼吐光怪,清昼琉璃映纤碎”,描绘了夜晚塔内佛像发出奇异光芒的景象,以及白天塔身如琉璃般闪耀的情景,展现出塔的神秘与庄严。接下来“帝令摄之寘塔中,宝瓶严供蜀锦蒙”,描述了塔内珍藏宝物的场景,体现了其作为宗教圣地的重要地位。
“诸天悉凭龙象拥,千佛趺坐莲花同”,通过想象诸天神灵围绕、千佛坐莲花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塔的神圣氛围。最后,“匠师琢石细于缕,自云得法忉利宫”,赞扬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以及他们对佛教艺术的理解与传承。
“亦知秋毫尽民力,谬谓斤斧皆神工”,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辛劳的尊重,以及对工匠技艺的赞美。接下来“波旬气雄佛缘尽,绀宇雕阑销一瞬”,通过对比波旬(恶魔)的气焰与佛塔的毁灭,突显了佛塔的永恒与不朽。
“海东贾客莫浪传,此塔至今犹岿然”,提醒人们不要轻易传播关于塔的衰败传闻,强调了塔至今仍屹立不倒的事实。最后,“老僧尚夸护法力,永宁同泰能几年”,表达了对僧侣们守护塔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塔未来命运的担忧。
整体而言,《报恩寺塔歌》不仅描绘了报恩寺塔的壮丽景象,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明的深刻理解和对宗教信仰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