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四海重贡献,珠赆称至珍全文

四海重贡献,珠赆称至珍

出处:《送薛蔓应举
唐 · 王建
四海重贡献,珠赆称至珍
圣朝开礼闱,所贵集嘉宾。
若生在世间,此路出常伦。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憧憧车马徒,争路长安尘。
万目视高天,升者得苦辛。
况子当少年,丈人在咸秦。
出门见宫阙,献赋侍朱轮。
有贤大国丰,无子一家贫。
男儿富邦家,岂为荣其身。
煌煌文明代,俱幸生此辰。
自顾非国风,难以合圣人。
子去东堂上,我归南涧滨。
愿君勤作书,与我山中邻。

拼音版原文

hǎizhònggòngxiànzhūjìnchēngzhìzhēn
shèngcháokāiwéisuǒguìjiābīn

ruòshēngzàishìjiānchūchánglún
shìdēngjiǎjiǔguāngcǎixīn

chōngchōngchēzhēngchángānchén
wànshìgāotiānshēngzhěxīn

kuàngdāngshǎoniánzhàngrénzàixiánqín
chūménjiàngōngquēxiànshìzhūlún

yǒuxiánguófēngjiāpín
nánérbāngjiāwèiróngshēn

huánghuángwénmíngdàixìngshēngchén
fēiguófēngnánshèngrén

dōngtángshàngguīnánjiànbīn
yuànjūnqínzuòshūshānzhōnglín

注释

四海:指全国范围内。
重贡献:纷纷进献宝物。
珠赆:珍珠等珍贵财物。
圣朝:指当时的朝廷,赞美之词。
礼闱:科举考试的地方,特指会试。
所贵:最看重的。
集嘉宾:聚集有才之士。
若生:如果想要。
世间:人世间。
常伦:寻常的行列。
一士:一位士子。
甲科:进士科,科举的高等级。
九族:泛指家族所有成员。
光彩新:增添光彩。
憧憧:形容人多的样子。
车马徒:乘车骑马的人群。
长安尘:长安城中的尘土,代指京城繁华。
万目:众人的眼睛。
高天:比喻高位、朝廷。
升者:晋升的人。
况子:何况你。
少年:年轻。
丈人:尊称,这里可能指有地位的人,也可能指父亲。
咸秦:咸阳,这里泛指京城长安。
宫阙:皇宫的建筑。
献赋:呈上诗文以求仕进。
朱轮:红色车轮的车辆,古代高官所乘。
有贤:有才能的人。
大国丰:使国家富饶。
无子:没有后代。
一家贫:整个家庭贫困。
富邦家:使国家和家庭富裕。
荣其身:为自己增光。
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
文明代:文化昌盛的时代。
俱幸:都幸运地。
自顾:自视,自我审视。
国风:国家的风气或标准。
合圣人:符合圣人的要求或标准。
东堂:朝廷或高位的代称。
南涧滨:南方山涧边,喻隐居之地。
勤作书:勤奋写作。
山中邻:隐居山林的邻居。

翻译

四海之内纷纷献宝,珍珠财货被誉为最珍贵。
圣明的朝廷开设科举考场,最可贵的是聚集了众多英才。
若想在人世间脱颖而出,这条路能超越寻常。
一旦士子高中进士,全家都因此光耀门楣。
车水马龙,众人争相踏上长安的尘土之路。
万众仰望苍穹,晋升者历经无数艰辛。
何况你正值青春年少,身处京城长安。
出门即见皇宫壮丽,献上辞赋侍奉权贵。
有才之士使国家富强,无后之人令家庭贫瘠。
男子汉应使国家家庭富裕,岂只是为了个人荣耀。
光明灿烂的盛世,我们都幸运地生于此时。
自知才华不符国风,难以匹配圣人的标准。
你前往殿堂高位,我则回归南山溪边。
希望你勤于书写,成为我山野中的近邻。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名为《送薛蔓应举》。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薛蔓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佳绩的祝贺与期望之情。

"四海重贡献,珠赆称至珍" 一句,意在赞美薛蔓的才华和学问,如同珍贵的宝贝被世人所重视。"圣朝开礼闱,所贵集嘉宾" 表示在这光明正大的朝代里,对于有才能的人给予高贵的地位。

"若生在世间,此路出常伦" 说的是薛蔓如果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就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超越常人的成就。"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描写了一个人考取功名,不仅自己荣耀,而且带动整个家族的荣光。

"憧憧车马徒,争路长安尘" 形容的是考生们为了参加考试而拥挤在长安的道路上。"万目视高天,升者得苦辛" 强调了那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是经过艰苦努力才达到的。

"况子当少年,丈人在咸秦" 作者提到薛蔓年轻有为,而自己的父亲尚在陕西一带。"出门见宫阙,献赋侍朱轮" 表示薛蔓外出时看到壮丽的宫殿建筑,表达了他要写诗歌颂赞皇上的愿望。

"有贤大国丰,无子一家贫" 这句话意味着国家因有贤能之士而繁荣,而家庭如果没有后代则显得孤单和贫乏。"男儿富邦家,岂为荣其身" 强调了男子能够使家族兴旺发达,是对个人的一种荣耀。

"煌煌文明代,俱幸生此辰" 说的是现在正值文化昌盛的时代,我们都有幸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期。"自顾非国风,难以合圣人" 表示自己反观自己的才华,不够国家期待,也达不到圣贤之人。

最后两句"子去东堂上,我归南涧滨。愿君勤作书,与我山中邻" 是作者对薛蔓的期望,希望他能在东堂勤学,而自己则返回南边的溪流旁。并表达了希望薛蔓能常写信与自己山中的生活保持联系。

整首诗通过送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个人内心的自省,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以及士人对于功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