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未能求死所,宁遂尽生平全文

未能求死所,宁遂尽生平

出处:《除夕感愤 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隐忍十年事,仓皇五国行。
不曾辞玉碎,所惜抵毛轻。
曦景何攀及,葵心枉自倾。
未能求死所,宁遂尽生平

鉴赏

这首诗《除夕感愤(其一)》是陈曾寿在清末近现代初时期的作品,通过“隐忍”、“仓皇”、“玉碎”、“毛轻”、“曦景”、“葵心”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与个人情感的强烈抒发。

首句“隐忍十年事”,描绘了主人公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默默承受着某种痛苦或不公,隐忍不发,展现了其坚韧与内敛的性格。接着,“仓皇五国行”则可能暗指在动荡时期,主人公为了某种目的或理想,匆忙奔波于多个国家之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紧迫感。

“不曾辞玉碎”一句,运用了“玉碎”的典故,比喻在关键时刻,主人公不会选择放弃或妥协,即使面临毁灭的风险也在所不惜。“所惜抵毛轻”则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对于某些价值或原则的坚守,即便牺牲也认为是值得的,这种牺牲的价值远超过其他轻率的选择。

“曦景何攀及,葵心枉自倾”两句,以日出(曦景)和向日葵(葵心)为喻,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与误解。日出难以触及,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向日葵徒劳地倾倒,暗示了努力与结果之间的不匹配。

最后,“未能求死所,宁遂尽生平”表达了主人公在面对生命与理想的抉择时的矛盾与挣扎。他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或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仍然坚持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体现了其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时代背景下对理想与现实、牺牲与价值的复杂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