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人不但羹鱼美,解道江?似鹿头
出处:《次韵徐衡仲饷淮白鱼》
宋 · 张镃
谩浪功名付直钩,谁能鏖战学焚舟。
随人不但羹鱼美,解道江?似鹿头。
随人不但羹鱼美,解道江?似鹿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谩浪:枉费,徒然。功名:指名声和地位。
直钩:古代不用弯钩的钓鱼工具,比喻轻易或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鏖战:激战,激烈战斗。
学焚舟:指伍子胥为了逃亡,将自己的战船全部烧毁,表示决心一死的决心。
随人:别人,他人。
羹鱼:煮鱼做成的羹汤,比喻容易得到的东西。
解道:懂得,理解。
江?:江豚,一种水生哺乳动物,这里比喻江中的鱼。
似鹿头:形容江豚头部形状像鹿角,用来形象描绘江豚的形象。
翻译
枉费心力追求功名,就像用直钩钓鱼一样难以实现又有谁能够像当年吴国名将伍子胥那样,以焚烧战船的决心战斗到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镈的作品,名为《次韵徐衡仲饷淮白鱼》。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以白鱼为主题的诗歌,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谩浪功名付直钩”,这里用“谩浪”形容那些浮夸的虚名,“功名”指的是功绩或声誉,“付直钩”则是一种比喻,意指像直接使用钩子一样简单粗暴地去获取这些外在的东西。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中一些人追求浮华功名而不顾手段的批评态度。
“谁能鏖战学焚舟”,这里“鏖战”指的是激烈的战斗或斗争,“焚舟”则是比喻极端的手段,意指彻底摧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够像古代英雄一样,以决绝的手段来对抗不正义的事情。
“随人不但羹鱼美”,这里的“随人”可能指的是跟随时代或他人的潮流,“羹鱼”是古代一种高级菜肴,象征着美味和珍贵。这句话意味着诗人认为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享受。
“解道江?似鹿头”,这里“解道”可能指的是理解或阐述,“江?”则是一个疑问词,询问江的某种特质或状态,“似鹿头”则是一种比喻,形容事物的纯净无瑕。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某种美好品质的赞叹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白鱼这一主题,以隐喻和比喻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评与思考,以及对纯净本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