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陵蔽桑麻,水道几茫昧
出处:《龛山》
清 · 嵇曾筠
龛山亦秀拔,遥与赭山对。
两山束一水,江海为之汇。
是曰南大亹,众流贯乎内。
不知自何年,沧桑迭相代。
莽莽连平沙,扬尘应已再。
陆陵蔽桑麻,水道几茫昧。
我来一延览,早已得其概。
山径虽不深,绵延足塘埭。
浩浩日夕流,谁复患壅溃。
龙飞凤舞交,峰峰无向背。
溜乃趋中泓,四野都沾溉。
曩时庆安流,是处歌康乂。
何当挽天吴,包举凭坤载。
两山束一水,江海为之汇。
是曰南大亹,众流贯乎内。
不知自何年,沧桑迭相代。
莽莽连平沙,扬尘应已再。
陆陵蔽桑麻,水道几茫昧。
我来一延览,早已得其概。
山径虽不深,绵延足塘埭。
浩浩日夕流,谁复患壅溃。
龙飞凤舞交,峰峰无向背。
溜乃趋中泓,四野都沾溉。
曩时庆安流,是处歌康乂。
何当挽天吴,包举凭坤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龛山的秀美景色,它与赭山相对,夹峙着一条江河,汇聚成大海。南大亹的名字显示出河流的重要性和众多支流的汇集。诗人感慨岁月变迁,昔日的陆地可能已被沙漠覆盖,水道变得模糊不清。尽管山径不算深邃,但山势绵延,水流浩荡,似乎不用担心洪水泛滥。山峰如龙飞凤舞,水流从中汇聚,滋养了周围的田野。诗人回忆起过去庆安河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期盼有朝一日能借助力量,如同天吴神一般,保护这片土地免受洪水侵袭。整首诗以山水为载体,寄寓了诗人对自然变迁和人世沧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