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上桃符应有脚,琴逢知己岂无弦
出处:《守岁步何采侯年家韵》
明 · 黄公辅
但看须眉勿问年,旷观世界有三千。
且将心事随飘瓦,纵遇奇数付老天。
春上桃符应有脚,琴逢知己岂无弦。
若非主德怜耆旧,未得相依椒颂传。
且将心事随飘瓦,纵遇奇数付老天。
春上桃符应有脚,琴逢知己岂无弦。
若非主德怜耆旧,未得相依椒颂传。
鉴赏
这首诗以“守岁”为题,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哲理性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时间、人生、友情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联“但看须眉勿问年,旷观世界有三千”,诗人以“须眉”代指人,强调了对年龄的淡然态度,认为在广阔的世界上,时间的流逝如同流水,不必过于在意个人的年龄。这里的“三千”可能象征着无限的时间或空间,表达了对宇宙广阔与时间永恒的感慨。
颔联“且将心事随飘瓦,纵遇奇数付老天”,进一步阐述了对生活琐事和命运的豁达态度。诗人将内心的忧虑比作随风飘落的瓦片,暗示了对生活烦恼的轻视;同时,面对难以预料的命运,诗人选择将其交付给“老天”,体现了对命运的顺从和接受。
颈联“春上桃符应有脚,琴逢知己岂无弦”,运用了两个典故。春上桃符,指的是春节时悬挂桃木符的传统习俗,象征着新年的到来和希望的开始;琴逢知己,出自《吕氏春秋·本味》中的故事,比喻遇到知音。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新年新希望的期待,以及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知音的喜悦和珍惜。
尾联“若非主德怜耆旧,未得相依椒颂传”,则转向对社会关系的思考。这里“主德”可能指的是君王或社会的道德风尚,“耆旧”指的是年长者或有德行的人。“椒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用于表彰有功之臣。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社会能够尊重并善待年长者、有德行之人的期望,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人生、友情以及社会关系的独到见解,既有对自然和宇宙的宏观思考,也有对个体生命和社会伦理的微观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