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积汗牛文,焉用扶危颠
宋、元始萌蘖,明制皇朝沿。
十八房一行,群蚁趋附膻。
诸书束高阁,所习唯兔园。
古今昏不知,各各张空拳。
士天一息气,奄奄殊可怜。
黼黻承平时,无贤幸无奸。
小丑一窃发,外患粉钩连。
但辨口击贼,天下同拘挛。
祖宗养士恩,几费大官钱。
徒积汗牛文,焉用扶危颠?到此法不变,终难兴英贤。
中兴名世者,岂不出其间。
鉴赏
这首诗由晚清诗人黄遵宪创作,名为《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其一)》。黄遵宪是晚清时期著名的诗人、外交家和维新派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诗中首先提到“呜呼制艺兴”,感叹科举制度的兴起,自宋元以来已有六百年历史。接着描述了从宋元至明清,科举制度逐渐规范化的过程,特别是明代对科举制度的完善。诗中提到“十八房一行,群蚁趋附膻”,形象地描绘了学子们为了追求功名而盲目跟风、不顾其他学问的现象,比喻他们如同一群蚂蚁围绕着腥膻味聚集,忽略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诸书束高阁,所习唯兔园”进一步强调了学子们只专注于科举考试所需的书籍,而忽视了其他经典著作的学习。这反映出当时教育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对传统知识的片面追求。诗中还提到“古今昏不知,各各张空拳”,批评了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深度的问题。
接下来,“士天一息气,奄奄殊可怜”表达了对当时士人精神状态的担忧,暗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人精神的压抑。在“黼黻承平时,无贤幸无奸”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比太平盛世时的无贤无奸,反衬出科举制度下可能存在的问题。
“小丑一窃发,外患粉钩连”则指出,正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使得一些小人得以窃取权力,进而引发外患。诗中的“但辨口击贼,天下同拘挛”强调了言辞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自由。
最后,“祖宗养士恩,几费大官钱”表达了对过去教育政策的肯定,但也提出了疑问:“徒积汗牛文,焉用扶危颠?”即积累了许多书籍,却无法解决国家的危机。这反映了黄遵宪对当时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脱节的忧虑。
“到此法不变,终难兴英贤”总结了前文的论述,强调了改革教育制度的必要性。诗的结尾“中兴名世者,岂不出其间”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认为真正的英杰之士终将从这样的环境中涌现出来。
综上所述,这首诗深刻地反思了晚清时期的教育体制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体现了黄遵宪作为一位思想敏锐的诗人对于时代问题的深刻洞察与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