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书纪蔡顺,怙恃早相捐
出处:《孝德诗为泰和周铨部》
明 · 郑学醇
哲后崇化理,百行孝为先。
简扬与徵辟,一一垂青编。
班书纪蔡顺,怙恃早相捐。
寝苫值邻火,泣血号苍天。
精诚遂感格,火灭亲乃全。
泰和有周生,千载事同然。
雪焰丧厥明,毒痛尤堪怜。
嗟哉此纯孝,不愧参与骞。
卓行众所钦,义问咸昭宣。
允宜表里闬,俎豆配先贤。
善积自流庆,簪笏今蝉联。
简扬与徵辟,一一垂青编。
班书纪蔡顺,怙恃早相捐。
寝苫值邻火,泣血号苍天。
精诚遂感格,火灭亲乃全。
泰和有周生,千载事同然。
雪焰丧厥明,毒痛尤堪怜。
嗟哉此纯孝,不愧参与骞。
卓行众所钦,义问咸昭宣。
允宜表里闬,俎豆配先贤。
善积自流庆,簪笏今蝉联。
鉴赏
这首诗颂扬了孝道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蔡顺和周铨的事迹,展现了孝行的感人力量。蔡顺在父母去世后,寝苫枕块,悲痛欲绝,其至诚之心感动天地,火灾得以熄灭,保全了双亲遗体。周铨在面对亲人离世的剧痛时,同样表现出了深厚的孝心,其事迹与蔡顺相似,皆为后世所传颂。
诗中强调了孝行是百行之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通过蔡顺和周铨的事例,诗人表达了对孝行的赞美,并认为这种高尚的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纪念,甚至可以作为后人的榜样,世代传承。同时,诗中也暗示了善行能够带来福泽,家族因此而昌盛,子孙后代得以延续荣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孝道的崇高价值,还体现了对道德典范的推崇以及对家族荣誉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和家庭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