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出处:《车螯二首 其二》
宋 · 王安石
车螯肉之弱,恃壳保厥身。
自非身有求,不敢微启唇。
尚恐擉者得,泥沙常埋堙。
往往汤火间,身尽壳空存。
维海错万物,口牙且咀吞。
尔无如彼何,可畏宁独人。
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豁然从所如,游荡四海漘。
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死生或有在,岂遽得烹燔。
自非身有求,不敢微启唇。
尚恐擉者得,泥沙常埋堙。
往往汤火间,身尽壳空存。
维海错万物,口牙且咀吞。
尔无如彼何,可畏宁独人。
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豁然从所如,游荡四海漘。
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死生或有在,岂遽得烹燔。
注释
车螯肉:螃蟹的肉。弱:柔软。
恃:依靠。
壳:外壳。
厥:它的。
身:身体。
身有求:有需求时。
微启唇:稍微开口。
擉者:刺取者。
得:得到。
泥沙:泥土和沙子。
埋堙:埋藏。
汤火:热水和火焰。
维:只有。
海错:海中的各种生物。
口牙:嘴巴和牙齿。
咀吞:吞食。
尔:你。
如彼何:对抗它们。
无为:不必。
自苦:自我折磨。
含匿:隐藏。
暴陈:显露。
豁然:忽然。
所如:所向。
游荡:漫游。
四海漘:四海的边缘。
清波:清澈的水。
濯:洗涤。
污:污垢。
白日:阳光。
晒:晒干。
死生:生死。
烹燔:烹煮。
翻译
螃蟹肉虽软,壳保护着生命。除非必要,它们从不开口求食。
怕被刺取,常埋于泥沙中。
身处沸水与烈火之间,只剩壳留存。
海洋生物众多,它们只管吞噬。
你无法对抗它们,可怕岂止人类。
不必长久受苦,隐藏不显于外。
随心所欲地游荡,四海边缘漫游。
清波洗净污垢,阳光晒去昏暗。
生死或许有定,哪能轻易被煮熟。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名为《车螯二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车螯(一种小型甲壳类动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处世态度的深刻认识。
车螯以其柔弱之躯恃于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不主动与外界交流,只是为了自保而已。诗中的“尚恐擉者得,泥沙常埋堙”表达了对外部世界的警惕,即使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也可能遭受意想不到的危险。而“往往汤火间,身尽壳空存”则是指车螯在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其壳体完整,反映了生存斗争中的艰辛。
接着,“维海错万物,口牙且咀吞”描绘了一片混乱无序的世界景象,而“尔无如彼何, 可畏宁独人”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深刻认识和警醒之意,即在这样一个充满威胁的环境中,人类更应保持谨慎与自我保护。
在后半部分,“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说明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选择了一种隐退自保的态度,不主动寻求外界的干扰。随后的“豁然从所如,游荡四海漘”则展现了诗人在内心平静后的一种超脱状态,仿佛自由自在地游历于广阔的世界之中。
最后,“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死生或有在,岂遽得烹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在这里,他通过水和阳光的象征,表现了希望能够净化内心的污浊,明晰生活中的迷雾,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接受命运、平视生死的豁达心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人在复杂世界中的生存策略,它既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也是对于外部社会现实的一种深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