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巴鱼自跃,此事见于书
出处:《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 其二》
宋 · 欧阳修
钟子忽已死,伯牙其已乎。
绝弦谢世人,知音从此无。
瓠巴鱼自跃,此事见于书。
师旷尝一鼓,群鹤舞空虚。
吾恐二三说,其言皆过欤。
不然古今人,愚智邈已殊。
奈何人有耳,不及鸟与鱼。
绝弦谢世人,知音从此无。
瓠巴鱼自跃,此事见于书。
师旷尝一鼓,群鹤舞空虚。
吾恐二三说,其言皆过欤。
不然古今人,愚智邈已殊。
奈何人有耳,不及鸟与鱼。
翻译
钟子期突然去世,伯牙恐怕也要追随吧。他断琴谢幕,世间再无知音可觅。
瓠巴弹琴时,鱼儿会跳跃,此事在古籍中有记载。
师旷曾一击鼓,引来满天鹤在空中起舞。
我担心这些说法,是否都过于夸张。
否则古今人的智慧差距,已经很大了。
为何人有耳朵,却不如鱼和鸟能感知音乐呢?
注释
钟子忽:钟子期。已死:去世。
伯牙:俞伯牙。
其已乎:恐怕也要...。
绝弦:断琴。
谢世人:告别世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的人。
瓠巴:古代善琴者。
鱼自跃:鱼儿跳跃。
此事:这件事。
书:古籍。
师旷:春秋时期乐师。
一鼓:一击鼓。
群鹤:众多的鹤。
舞空虚:在空中起舞。
二三说:这些说法。
过欤:过分吗。
古今人:古今之人。
愚智:愚笨与智慧。
邈已殊:差距很大。
奈何:为何。
人有耳:人有听力。
不及:不如。
鸟与鱼:鸟和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其二)》中的一节。诗人以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开篇,感叹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不再弹奏,象征着知音难觅。接着提到瓠巴鼓瑟引来鱼跃的传说,以及师旷一鼓而群鹤起舞的故事,进一步强调音乐的力量和知音的重要性。诗人质疑这些关于知音的传说是否过分夸大,暗示人类的理解力与鱼鸟相比可能有所不及。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寓言,表达了对知音难遇和人性认知局限的感慨,体现了欧阳修深沉的哲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