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似山僧痴拙好,峰头七十恣閒游
出处:《樵山闻乱》
明 · 释函是
谁家年少觅封侯,待得功成万骨丘。
何似山僧痴拙好,峰头七十恣閒游。
何似山僧痴拙好,峰头七十恣閒游。
鉴赏
这首诗以鲜明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念。首句“谁家年少觅封侯”,描绘了一位年轻气盛、渴望功名利禄的少年形象,他怀揣着对权力与地位的追求,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高位显赫。然而,这样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后两句“待得功成万骨丘”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残酷现实——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只留下一座座荒冢。
紧接着,“何似山僧痴拙好,峰头七十恣閒游。”诗人通过对比,将这种追求功名的少年与隐居山林的僧人相对照。僧人虽然看似“痴拙”,实则拥有超脱世俗的智慧与宁静的心境。他们不为名利所动,而是选择在自然之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诗中“峰头七十恣閒游”描绘了僧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他们在山峰之巅尽情享受着闲适的乐趣,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整首诗通过对比两种人生观,表达了对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生活的赞美,同时也对功名利禄的虚幻与残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诗人借由“樵山闻乱”的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动荡与个人选择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美感,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