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兴尽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饿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拼音版原文
(
)
注释
金山楼观:金山的楼阁。耽耽:形容楼阁高大威严。
淮南:指长江下游的淮南地区。
焦山:地名,有修竹。
僧两三:少数僧人。
沙户:指渔民。
惭:遗憾。
独往:独自离去。
赋命:命运。
江潭:江边的深潭。
倚半酣:半醉状态。
巴人谈:像巴蜀人的谈话方式,亲切随和。
弥勒:佛教中的菩萨。
纸帐:简易的纸制床帐。
山蔬:山中的蔬菜。
无田不退:没有田地的人无法退隐。
展禽:古代人物,这里借指遭受贬谪的人。
叔夜:古代人物,这里指阮籍,也遭遇困境。
投劾:呈递辞呈,请求辞职。
簪组:古代官员的服饰,象征官职。
茅庵:简陋的草屋,此处指隐居之处。
翻译
金山楼阁巍峨壮观,撞钟击鼓声传淮南。焦山上有修长的竹林,僧人砍柴汲水仅两三人。
云雾翻腾,浪涛拍打,人迹罕至,唯有渔民求春蚕丰收。
我来到金山还想多住一晚,未能游览焦山心中遗憾。
游兴已尽,我决定独自离去,命运凄凉,对江潭之景也不再留恋。
清晨无风,浪自翻涌,我在江中唱歌,半醉半醒。
老僧下山迎接客人,笑谈如巴人,亲切热情。
他说久居异乡已忘故乡,身边只有弥勒佛相伴。
在纸帐中沉睡,感到温暖,山蔬虽简,却吃得满足。
古人也有在山林饥饿之时,但无田之人退无可退,怎会不贪求生计。
展禽虽多次被贬,叔夜深知自身承受的压力巨大。
我将上书辞职,告别官场,只为在美景处留下茅舍修行。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通过对金山和焦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诗中的“金山楼观何耽耽”一句,就设定了一种超脱尘世、心旷神怡的意境。接着,“撞钟击鼓闻淮南”则是通过听觉的细节,增强了场景的氛围感和历史感。
在描写焦山时,诗人着重表现了僧人的平淡生活:“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这里不仅展示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相处,也反映出诗人对清净生活的一种向往。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一句,通过对云、浪和人迹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孤独与静谧的氛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于外界变化无常的感慨。
“而此不到心怀惭”则是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到达某处的遗憾和自责之情,显示出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
接下来的“同游兴尽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一句,则表现出了诗人的独立性格和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
在描绘清晨自然景象时,“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则是通过水流和歌声,传达了一种自然与人性的和谐统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欢愉与放松。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这一段落,不仅描绘了诗人与老僧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反映出一种跨越世俗界限的人文关怀。
最后,“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几句,则是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生活所处之地的期待和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内心独白,是一篇集观察、抒情、哲思于一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