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更访茅龙去,东望沧溟水一杯
出处:《渡河西望有感》
清 · 王士禛
使者河源复却回,杖藜曾记到云台。
高秋华岳三峰出,晓日潼关四扇开。
星宿海从天上落,昆仑槎自斗边来。
何时更访茅龙去,东望沧溟水一杯。
高秋华岳三峰出,晓日潼关四扇开。
星宿海从天上落,昆仑槎自斗边来。
何时更访茅龙去,东望沧溟水一杯。
鉴赏
这首诗《渡河西望有感》是清代诗人王士禛所作,通过描绘渡过黄河向西远望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向往之情。
首联“使者河源复却回,杖藜曾记到云台”,以使者渡过黄河源头返回,手持藜杖曾经到达云台山,引出诗人对往昔经历的回忆,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意境。
颔联“高秋华岳三峰出,晓日潼关四扇开”,描绘了秋天高远的天空中,华山的三座高峰傲然挺立,晨光初照时,潼关的大门仿佛被四扇打开,展现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颈联“星宿海从天上落,昆仑槎自斗边来”,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星空与神话中的昆仑山,星宿似乎从天际落下,而传说中的木筏从北斗星边驶来,既体现了宇宙的浩瀚无垠,也蕴含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尾联“何时更访茅龙去,东望沧溟水一杯”,表达了诗人对再次前往神秘之地——茅龙的愿望,同时以“东望沧溟水一杯”收束全诗,既是对远方大海的遥想,也暗含着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远方世界的遐想,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