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况复志宠利,荆榛塞康庄全文

况复志宠利,荆榛塞康庄

出处:《赋遗经阁
宋 · 张栻
生世岂云晚,六籍初未亡。
向来言外旨,瞠视多茫茫。
隐微会见独,如日照八荒。
始知传心妙,初岂隔毫芒。
绝学继颜孟,淳风返虞唐。
读书无妙解,数墨仍寻行。
况复志宠利,荆榛塞康庄
自云稽古功,此病真膏肓。
君家屹飞阁,面对群山苍。
匪为登临娱,牙签富书藏。
邀予为著语,会意讵可忘。
一洗汉儒陋,活法付诸郎。

拼音版原文

shēngshìyúnwǎnliùchūwèiwáng

xiàngláiyánwàizhǐchēngshìduōmángmáng

yǐnwēihuìjiànzhàohuāng

shǐzhīchuánxīnmiàochūháománg

juéxuéyánmèngchúnfēngfǎntáng

shūmiàojiěshùréngxúnxíng

kuàngzhìchǒngjīngzhēnsāikāngzhuāng

yúngōngbìngzhēngāohuāng

jūnjiāfēimiànduìqúnshāncāng

fěiwèidēnglínqiānshūcáng

yāowèizhehuìwàng

hànlòuhuózhūláng

翻译

人生何论早晚,六经始终未亡。
一直以来,言外之意深邃,令人茫然无知。
唯有洞察幽微,如同阳光普照万物。
这才明白,心法之精妙,原本细微之处并无隔阂。
继承绝学,如同颜回、孟子,淳朴之风回归虞舜、唐尧时代。
读书若无深入理解,只是逐字逐句寻找答案。
更何况追求名利,让道路充满荆棘,阻碍了大道。
自诩研究古训有功,但这病已入膏肓。
您家那座高耸的楼阁,正对着青翠的群山。
并非仅为登高望远的乐趣,满架牙签藏着丰富的书籍。
邀请我写下这些,共鸣之情怎能忘记。
一扫汉代儒生的狭隘,活灵活现的法则要传授给后人。

注释

生世:人生。
六籍:古代儒家经典。
瞠视:惊讶地看。
八荒:极远的地方。
传心妙:心法的精妙。
膏肓:比喻病情严重,无法救治。
屹飞阁:高耸的楼阁。
牙签:古时书卷的标签。
著语:写下文字。
汉儒陋:汉代儒生的浅薄见识。

鉴赏

这首诗名为《赋遗经阁》,出自北宋文学家张栻之手。全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寻,以及对知识学习与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

"生世岂云晚,六籍初未亡":诗人感叹生命有限,但古代圣贤留下的经典教诲尚未消失,表明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重续之情怀。

"向来言外旨,瞠视多茫茫":这里“言外旨”指的是超越语言文字的深意,“瞠视”则是凝望远处的样子。诗人通过这些字眼,表达了对于知识和智慧追求的无限渴望。

"隐微会见独,如日照八荒":“隐微”意味着微妙而不易被发现的真理,“如日照八荒”则形容这种真理如同太阳一样,普照一切。诗人在此强调了个人对于真理的感悟和领会,是独特且深刻的。

"始知传心妙,初岂隔毫芒":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内心传承智慧之美妙的认识,以及这种传承并非外界所能干预,每一点都息息相关。

"绝学继颜孟,淳风返虞唐":“绝学”指的是最高深的学问,“继颜孟”则是继承孔子和孟子的学说。诗人在此表明了自己对于古圣先贤之学说的继承与发扬。

"读书无妙解,数墨仍寻行":诗人虽未能得其精髓,但依然坚持不懈地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探索知识的深处。

"况复志宠利,荆榛塞康庄":这里“况复”意味着更进一步,“志宠利”则是追求名誉与利益,“荆榛塞康庄”形容的是困难和挑战像荆棘一样挡在前进的道路上。诗人表达了面对世俗诱惑时,个人内心的坚守和选择。

"自云稽古功,此病真膏肓":“稽古功”指的是追溯历史的功绩,“此病”则是指现实中的种种不公与困扰,“膏肓”形容这些问题之严重。诗人在此自言,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智慧来治疗当下的种种弊端。

"君家屹飞阁,面对群山苍":“屹飞阁”指的是高耸入云的楼阁,“面对群山苍”则形容诗人所处之环境,是一片青山绿水环绕。这里传达了一个宁静而又宏伟的景象。

"匪为登临娱,牙签富书藏":“匪为”意味着不是单纯为了,“登临娱”则是指登上高阁欣赏风景的愉悦,“牙签富书藏”形容的是书籍众多,足以丰富心灵。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邀予为著语,会意讴可忘":“邀予”是邀请我,“为著语”则是留下言辞,“会意”指的是相互之间理解对方的真实用意,“讴可忘”形容这种交流之深刻,不容易被遗忘。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知识交流和心灵沟通的重视。

"一洗汉儒陋,活法付诸郎":“一洗”意味着彻底改变,“汉儒陋”指的是汉代以降流传下来的儒家学说中的一些陈腐观念,“活法”则是生动的教导方法,“付诸郎”形容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将被赋予后人。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革新和创新,以期达到知识更新与心灵解放之目的。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深邃的哲理和对古代智慧的尊崇,展现了一位学者对于个人修养、知识追求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