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
出处:《答复礼禅师《真妄偈》》
唐 · 澄观
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
能迷非常迷,安得长相似。
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
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
分别心未忘,何由出生死。
能迷非常迷,安得长相似。
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
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
分别心未忘,何由出生死。
注释
迷:执着。真:真实。
妄念:虚假的念头。
悟:领悟。
止:消失。
非常迷:深刻认识。
妄无始:虚假没有起点。
知妄:知晓虚假。
本自真:本质就是真实。
恒妙理:永恒的奥秘真理。
分别心:分别对待之心。
忘:消除。
生死:生死界限。
翻译
执着于虚假的念头产生,一旦领悟到真实,虚假也随之消失。能深刻认识到虚假,才能长久保持相似的真实状态。
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领悟,所以说是虚假没有起点。
知晓虚假的本质就是真实,这才是永恒的奥秘真理。
如果仍有分别心未消除,如何能超脱生死的束缚。
鉴赏
这首诗名为《真妄偈》,出自唐代著名高僧澄观之手。诗中融汇了深厚的佛学哲理,探讨了真与妄、迷与悟之间微妙的关系。
"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能迷非常迷,安得长相似。"
这两句开篇便点出了心灵迷失与觉醒的辩证法则。一方面,“迷真”指的是对真理的忽略和误解,导致了“妄念”的生起;而另一方面,当人悟到了真理,这些虚幻不实的念头也随之消止。"能迷非常迷"表达了一种极度的迷惑状态,而"安得长相似"则是在询问这样一种迷失如何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下去。
"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妄”与“真”的关系。在佛教中,“妄”指的是一切虚幻不实的现象,而诗人提到"从来未曾悟"表明了人们长久以来对这些虚妄之物的认同和迷惑。紧接着,"故说妄无始"则是指这种迷惑自古至今,无所谓始。而“知妄本自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到妄念的本质即是理解真理。最后,“方是恒妙理”表达了一种超越世间变化,永恒不变的法则。
"分别心未忘,何由出生死。"
在这两句中,诗人探讨了“分别心”的作用。在佛教中,分别心指的是对现象进行区分和判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导致了对世间万物的执着,从而陷入生死轮回。这两句问的是,如果我们不能超越这种分别心,那么又如何能够脱离生与死的轮回呢?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真妄关系的探讨,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解脱之道。澄观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清晰的哲思,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禅意盎然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