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掩荒村人扫迹,空钞小字对孤灯
出处:《先儒》
宋 · 刘克庄
先儒绪业有师承,非谓闻风便服膺。
康节易传于隐者,濂溪学得自高僧。
众宗虚誉相贤圣,独守遗编当友朋。
门掩荒村人扫迹,空钞小字对孤灯。
康节易传于隐者,濂溪学得自高僧。
众宗虚誉相贤圣,独守遗编当友朋。
门掩荒村人扫迹,空钞小字对孤灯。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先儒:古代的儒家学者。绪业:学术传承。
师承:师道相传。
闻风:听说。
服膺:衷心接受。
康节:邵雍,北宋哲学家,以《易经》研究著名。
易传:《周易》的解说和注解。
隐者:隐居的人。
濂溪:周敦颐,北宋理学家,号濂溪先生。
众宗:众多学派。
虚誉:虚假的赞誉。
相贤圣:尊崇贤圣。
遗编:遗留的著作。
门掩:门扉紧闭。
荒村:荒凉的村庄。
人扫迹:无人来访。
空钞:独自抄写。
孤灯:独自使用的灯火。
翻译
先儒的学术有师承,并非听说就盲目接受。像康节那样深奥的易学,是在隐士间流传的,濂溪的学问则是从高僧那里学到的。
众多学派徒有虚名地尊崇贤圣,唯有独自研读遗著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
他的门庭冷清,荒村中无人来访,只有我在孤灯下抄写那些小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在探讨儒家学派的传承和个人修养。开篇“先儒绪业有师承,非谓闻风便服膺”表明儒家学说是有序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听到就能理解和接受的。接着,“康节易传于隐者,濂溪学得自高僧”可能是在提及儒家的经典《易经》由隐逸之士康节传授,而“濂溪”则是指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周敦颐,他的学说来自对佛教的深入研究,体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一种态度。
中间两句“众宗虚誉相贤圣,独守遗编当友朋”可能是在批评其他学派过分追求名声,而自己则坚守古典文献,与之为友的应该是志同道合的人。
最后,“门掩荒村人扫迹,空钞小字对孤灯”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林下的生活情景。诗中多处使用了比喻和暗示,体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和深厚的学养。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既有对儒家传统的尊重,也表现了个人修身养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