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了了华胥国,蜂催蝶唤到不得
出处:《戏题常州草虫枕屏》
宋 · 杨万里
黄蜂作歌紫蝶舞,蜻蜓蚱蜢如风雨。
先生昼眠纸帐温,无那此辈喧梦魂。
眼中了了华胥国,蜂催蝶唤到不得。
觉来忽见四摺屏,野花红白野草青。
勾引飞虫作许声,何缘先生睡不惊。
先生昼眠纸帐温,无那此辈喧梦魂。
眼中了了华胥国,蜂催蝶唤到不得。
觉来忽见四摺屏,野花红白野草青。
勾引飞虫作许声,何缘先生睡不惊。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黄蜂:一种昆虫,会嗡嗡唱歌。紫蝶:紫色的蝴蝶。
蜻蜓:一种小型昆虫, 有透明翅膀。
蚱蜢:一种跳跃型昆虫。
先生:指诗人或文人。
纸帐:用纸做的帐子,古时常见。
无那:无奈, 不得已。
喧梦魂:打扰梦境。
华胥国:传说中的理想国,常出现在梦境中。
蜂催蝶唤:黄蜂和蝴蝶像是在催促。
不得:不能够, 无法。
觉来:醒来。
四摺屏:古代室内装饰,折叠式的屏风。
野花红白:形容野外花朵色彩斑斓。
青:绿色。
勾引:吸引。
飞虫:各种飞行的小昆虫。
何缘:为什么。
睡不惊:不会被惊醒。
翻译
黄蜂唱着歌,紫蝶翩翩起舞,蜻蜓和蚱蜢像疾风骤雨般穿梭。先生白天在纸帐中安睡,却被这些小生物吵醒梦境。
他的梦境清晰如华胥国,黄蜂和蝴蝶催促,却无法让他进入那个世界。
醒来后忽然看见四扇屏风,野外的花儿红白相间,野草翠绿。
这些景象引来了许多飞虫发出声音,为何先生的睡眠不受丝毫惊扰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小虫作歌舞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黄蜂与紫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与蜻蜓蚱蜢一起,如同风雨一般充满生机。诗人借此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又活跃的氛围,显示了自然界即使是微小生物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先生昼眠纸帐温”,这里的“先生”应指诗人自己,表明诗人在白天时安然地躺在温暖的纸帐中打盹,显得十分惬意。这种生活状态与外界喧嚣的梦魂形成对比,更突出了内心的宁静。
“无那此辈喧梦魂”,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被世俗的喧嚣所扰,也不愿沉迷于虚幻的梦中,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清醒与平和。
接下来的“眼中了了华胥国”一句,可解为诗人的心灵世界已经领悟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这个国度可能是诗人内心所向往的宁静与和谐之地。然而,外界的黄蜂和紫蝶的唤叫却打扰了这份宁静,“蜂催蝶唤到不得”,显示出即便是在宁静中,也难以完全避免外界的声音。
“觉来忽见四摺屏”一句,诗人从梦中醒来,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由野花和野草编织而成的简陋屏风。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赏,也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勾引飞虫作许声,何缘先生睡不惊”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心境,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不为外界的喧嚣所扰。这表明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命中简单乐趣的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虫鸣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美好瞬间的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