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
出处:《嘲鼾睡 其二》
唐 · 韩愈
澹公坐卧时,长睡无不稳。
吾尝闻其声,深虑五藏损。
黄河弄濆薄,梗涩连拙鲧。
南帝初奋槌,凿窍泄混沌。
迥然忽长引,万丈不可忖。
谓言绝于斯,继出方衮衮。
幽幽寸喉中,草木森苯䔿。
盗贼虽狡狯,亡魂敢窥阃。
鸿蒙总合杂,诡谲骋戾很。
乍如斗呶呶,忽若怨恳恳。
赋形苦不同,无路寻根本。
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
吾尝闻其声,深虑五藏损。
黄河弄濆薄,梗涩连拙鲧。
南帝初奋槌,凿窍泄混沌。
迥然忽长引,万丈不可忖。
谓言绝于斯,继出方衮衮。
幽幽寸喉中,草木森苯䔿。
盗贼虽狡狯,亡魂敢窥阃。
鸿蒙总合杂,诡谲骋戾很。
乍如斗呶呶,忽若怨恳恳。
赋形苦不同,无路寻根本。
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
注释
澹公:人名,可能指某位沉静的人。五藏:中国古代医学术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困难和挑战。
鲧:古代神话中的治水人物,象征艰难的工作。
南帝:可能指神话中的南方神祇。
鸿蒙:宇宙初开的状态,象征混沌未分。
土一畚:一畚箕的土,象征微小的力量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翻译
澹公无论坐或躺,总是沉睡得安稳。我曾听见他的呼吸声,深感忧虑怕伤了内脏。
黄河水翻腾,如同鲧治水般艰难困顿。
南方之神挥动锤子,开凿混沌寻找出路。
突然间,气息悠长拉长,难以估量其长度。
他说这便是尽头,然而后续涌现更多。
在幽深喉咙中,草木丛生繁密。
即使盗贼再狡猾,也不敢侵犯他的领域。
世界混沌初开,充满奇异变幻。
一会儿像争吵不休,一会儿又似悲愤难平。
形体各异,无法追寻其根源。
如何阻断源头?唯有用一畚箕的土去填塞。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名为《嘲鼾睡(其二)》。诗中通过对鼾睡声响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的不顺和痛苦的深刻感受。
“澹公坐卧时,长睡无不稳。”开篇即以轻松自如的笔触,描摹出一个安然入睡之人的形象,但这种平静的表面下,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吾尝闻其声,深虑五藏损。”诗人通过听觉感受鼾睡的声音,而引起了对身体健康的担忧,这里的“五藏”指人的内脏,古代认为五藏与人的情志、精神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黄河弄濆薄,梗涩连拙鲧。”这里借用黄河之水来比喻鼾睡声响的连绵不绝和粗暴无序,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
接下来的几句,“南帝初奋槌,凿窍泄混沌。迥然忽长引,万丈不可忖。”通过对神话故事中南帝凿开混沌的形象来比喻鼾睡声的强大和难以预测,这也映射出诗人对于生活中的困扰和无奈。
“谓言绝于斯,继出方衮衮。幽幽寸喉中,草木森苯䔿。”这里通过对鼾睡声响的描写,表现了它在夜深人静时分外显得更加清晰和强烈,如同草木丛生一般难以控制。
“盗贼虽狡狯,亡魂敢窥阃。鸿蒙总合杂,诡谲骋戾很。”诗中使用了“盗贼”和“亡魂”的比喻来形容鼾睡声的猖狂与不安,如同那些不受控制的邪恶力量。
最后,“乍如斗呶呶,忽若怨恳恳。赋形苦不同,無路寻根本。”诗人通过对声音变化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对根源的探索与困惑。
“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结尾处,以一种无力感和悲观态度,承认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只得用泥土去塞住鼾声,这也象征着诗人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和困扰,无从下手。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鼾睡声音响的细腻描摹,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痛苦与无奈,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