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澜还故浔,坠轸无遗音
出处:《瞻礼开师真像》
宋 · 蔡襄
轻澜还故浔,坠轸无遗音。
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
往复二十年,每见唯清吟。
觉性既自如,世味随浮沈。
琅琅白云姿,怅望空山岑。
岂不悟至理,悲来难可任。
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
往复二十年,每见唯清吟。
觉性既自如,世味随浮沈。
琅琅白云姿,怅望空山岑。
岂不悟至理,悲来难可任。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蔡襄的《瞻礼开师真像》,通过对老师的追忆和瞻仰,表达了对师德的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首句“轻澜还故浔”描绘了波澜轻柔地回归旧处,象征着对师恩的怀念;“坠轸无遗音”则暗示老师的教诲如琴弦断裂,不再有直接的传授,但其精神犹在。接下来,诗人将师德比喻为池边竹子,赞美其虚心直节,即使岁月流转,依然保持清高品格。
“往复二十年,每见唯清吟”回忆了与老师的交往,二十年间,诗人每次见到老师都只有清雅的诗篇相赠,体现了师者寓教于诗的风范。诗人进一步感慨,“觉性既自如,世味随浮沈”,表明自己在老师的教诲下,心境澄明,看淡世事沉浮。
最后两句“琅琅白云姿,怅望空山岑”以白云和空山的意象,表达对老师的仰慕和对远离尘世的向往,以及对真理的领悟。“岂不悟至理,悲来难可任”则是诗人深感悲从中来,难以承受这份深情的哀思,揭示出对师恩的深深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老师的尊敬和怀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