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复怜神骏,何须戏季龙
出处:《赠某上人》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且复怜神骏,何须戏季龙。
图澄非正法,支氏亦真宗。
麈尾悬河汉,狮声应鼓钟。
风流馀逸少,相赏更云松。
图澄非正法,支氏亦真宗。
麈尾悬河汉,狮声应鼓钟。
风流馀逸少,相赏更云松。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赠某上人(其三)》中的第三首,展现了诗人对佛教高僧的赞美与敬仰之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高僧风范的钦佩。
首句“且复怜神骏”,以“神骏”比喻高僧的非凡智慧和超凡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怜爱之情。接着,“何须戏季龙”一句,借用了典故,暗示高僧无需像古代的季龙那样通过戏弄来显示智慧,而是以其深厚的佛法修为和慈悲心肠影响世人。
“图澄非正法,支氏亦真宗”两句,赞扬了高僧所遵循的佛法并非表面的仪式或形式,而是深入内心的真正法门。这里提到的“图澄”和“支氏”可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僧,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高僧所传之法的正统性和真实性。
“麈尾悬河汉,狮声应鼓钟”描绘了高僧讲经说法时的场景,形象地表现了高僧的学识渊博和法力无边。麈尾,古代僧人讲经时手持的拂尘,象征着智慧的指引;河汉,指银河,象征着知识的广阔;狮声,比喻高僧说法时的威严和力量;鼓钟,象征着佛法的庄严和神圣。
最后,“风流馀逸少,相赏更云松”表达了诗人与高僧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精神上的共鸣。逸少,即王羲之,以书法闻名,此处暗喻诗人与高僧在精神层面的契合,如同云中之松,独立而坚韧,共同追求着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形象的描绘和对佛法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向往和对于高尚人格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