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头霏霏木叶坠,白露悬空斗垂地
宋 · 晁公溯
玉斧琢月玻瓈声,月中桂树秋风惊。
终年待此一轮满,不忧蛙食忧鼍鸣。
白鼍十日鸣空山,雨师乘云呼不还。
黄尘晓涨三尺潦,明河夜飞千丈澜。
广寒不复观霓裳,公子岂解歌秋阳。
釜星未灭日已出,风棂雨隙栖清光。
须臾绀缯展秋碧,仰见西山衔半璧。
青天冥冥星益疏,光芒寒溢千山白。
今夕何夕谁与度,举杯属月当起舞。
陶然相对影凌乱,不觉惊乌起庭树。
树头霏霏木叶坠,白露悬空斗垂地。
虽无丝竹为陶写,亦有鸣蛙当鼓吹。
向来悲歌子桑子,饥坐虚忧木生耳。
安知上帝思澄清,要令六合无泥滓。
终年待此一轮满,不忧蛙食忧鼍鸣。
白鼍十日鸣空山,雨师乘云呼不还。
黄尘晓涨三尺潦,明河夜飞千丈澜。
广寒不复观霓裳,公子岂解歌秋阳。
釜星未灭日已出,风棂雨隙栖清光。
须臾绀缯展秋碧,仰见西山衔半璧。
青天冥冥星益疏,光芒寒溢千山白。
今夕何夕谁与度,举杯属月当起舞。
陶然相对影凌乱,不觉惊乌起庭树。
树头霏霏木叶坠,白露悬空斗垂地。
虽无丝竹为陶写,亦有鸣蛙当鼓吹。
向来悲歌子桑子,饥坐虚忧木生耳。
安知上帝思澄清,要令六合无泥滓。
注释
玉斧:比喻精细的雕刻。琢:雕刻。
玻瓈声:形容声音清脆像玻璃撞击。
月中桂树:象征高洁的品质。
蛙食:指蛙类的危害。
鼍鸣:鼍,古代的一种爬行动物,这里指其叫声。
白鼍:白色的大鼍。
鸣空山:在空旷的山中鸣叫。
雨师:古代神话中的雨神。
呼不还:呼唤他却无法召回。
黄尘:泛指沙尘。
潦:积水。
广寒:指月宫。
霓裳:仙女的衣裳。
公子:古代对贵族青年的尊称。
歌秋阳:歌唱秋天的阳光。
釜星:古人认为太阳升起前有星象预示。
风棂雨隙:风和雨的间隙。
绀缯:深蓝色的绸缎。
秋碧:秋天的碧空。
西山衔半璧:形容夕阳挂在山头像半个玉璧。
星益疏:星星越来越稀疏。
乌:乌鸦。
庭树:庭院中的树。
木叶坠:树叶落下。
斗垂地:形容露水如斗大且低垂。
丝竹:乐器。
陶写:娱乐, 欣赏。
鸣蛙当鼓吹:以蛙鸣代替鼓乐。
子桑子:古代歌曲名。
饥坐:饥饿地坐着。
虚忧:徒然担忧。
木生耳:形容极度饥饿。
生:生长。
上帝思澄清:上天希望世界清净。
六合:天地四方。
泥滓:污垢。
翻译
玉斧雕琢月亮,发出玻璃般的声音,月中的桂花树被秋风吹动。整年等待这轮满月,不担心蛙害,却忧虑鼍鸣。
白鼍十天在空山中鸣叫,风雨之神驾云呼唤却未归。
黎明时分,洪水上涨三尺,夜晚银河飞泻千丈波澜。
广寒宫不再能欣赏霓裳羽衣,公子怎能理解歌颂秋阳。
太阳还未升起,釜星已消失,清光在风窗雨隙间栖息。
片刻间,深蓝的天空展开秋天的碧色,抬头看见西山挂着半轮明月。
星空越发稀疏,寒光洒满千山,白茫茫一片。
今夜何夕,与谁共度?举杯邀月,共舞一曲。
我们欢饮对酌,影子交错,不觉乌鸦从庭树惊起。
树叶纷纷飘落,白露如珠,低垂地面。
虽然没有丝竹伴奏,但蛙鸣也似鼓乐。
过去我悲歌《桑子》,空坐担忧木头生长耳朵。
怎知上天渴望澄清世界,让天地间无一丝污浊。
鉴赏
这首宋诗《今秋久雨至八月望夕始晴月色尤清澈可爱置酒月下作》是晁公溯所作,描绘了秋天久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象。诗人以“玉斧琢月”起笔,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月亮如玻璃般明亮,被秋风吹动的桂树带来了一丝清凉。他感慨月圆难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寓含着人生的期待和忧虑。
诗中“白鼍十日鸣空山”描绘了雨后的寂静,只有鼍鸣打破宁静,预示着天气的变化。“黄尘晓涨三尺潦,明河夜飞千丈澜”则描绘了雨后积水的景象,河水汹涌,如同银河倒挂。诗人借月色之美,表达了对广寒宫的想象,又感叹人间世事的变迁。
“公子岂解歌秋阳”暗示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而“釜星未灭日已出”则象征着希望和新生。月光洒在风棂上,显得格外清冷,诗人欣赏着这宁静的夜晚,期待与月共度。
最后,诗人与月对饮,感叹“今夕何夕”,并借月色的清冷和鸣蛙的鼓吹,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寥。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