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一炬百年光,千载岐羊乍识乡
出处:《杨承之以谒虔州王文成祠诗见示用韵》
明 · 郭之奇
良知一炬百年光,千载岐羊乍识乡。
道在斯文关后死,功馀我武诵维扬。
清朝砺带乾坤壮,圣庙牺樽日月长。
此地歼妖公一事,虔江石齿自襄阳。
道在斯文关后死,功馀我武诵维扬。
清朝砺带乾坤壮,圣庙牺樽日月长。
此地歼妖公一事,虔江石齿自襄阳。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名为《杨承之以谒虔州王文成祠诗见示用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首句“良知一炬百年光”,以“良知”比喻高尚的道德品质或真理,用“一炬”形容其光芒四射,象征着这种精神或真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同火炬照亮百年。接着,“千载岐羊乍识乡”一句,通过“岐羊”这一典故,比喻迷失方向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找到了归宿,暗示了历史人物或事件对于指引人们认识自我、回归正途的重要性。
“道在斯文关后死,功馀我武诵维扬”两句,强调了文化与武力在传承历史、守护正义中的作用。“道在斯文”意味着真正的道理和智慧蕴含于文化之中,“关后死”则表达了对坚守道义者的敬仰;“功馀我武”则表明了武力在维护和平、实现正义方面的作用,“诵维扬”则可能是指吟诵历史英雄的事迹,以此激励后人。
“清朝砺带乾坤壮,圣庙牺樽日月长”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及其对天地间的影响。通过“清朝砺带”这一形象,诗人赞美了历史人物的坚韧不拔和对社会的贡献;“圣庙牺樽”则象征着对先贤的祭祀与纪念,以及他们精神的永恒流传。
最后,“此地歼妖公一事,虔江石齿自襄阳”两句,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对历史人物的颂扬与纪念。通过“歼妖”这一动作,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为正义而战、清除邪恶的崇高评价;“虔江石齿自襄阳”则可能是对某位历史人物出生地或活动范围的提及,强调其影响跨越时空,如同虔江边的石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展现了对道德、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传承与文化记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