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塘鸥鹭静比邻,何用藏犀此避尘
出处:《次韵春日匡氏西堂二首》
明 · 赵完璧
野塘鸥鹭静比邻,何用藏犀此避尘。
芳草缓寻违俗物,落花沉醉作閒人。
溪头绿浪无归日,柳外晴丝不系春。
白眼寰中谁是伴,青山海上一佳宾。
芳草缓寻违俗物,落花沉醉作閒人。
溪头绿浪无归日,柳外晴丝不系春。
白眼寰中谁是伴,青山海上一佳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脱俗的春日景象。诗人以“野塘鸥鹭静比邻”开篇,通过鸥鹭与人的和谐共处,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接着,“何用藏犀此避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无需刻意躲避尘世的喧嚣,自然环境本身就能提供心灵的宁静。
“芳草缓寻违俗物,落花沉醉作閒人”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在芳草间缓缓行走,避开世俗的纷扰;在落花中沉浸,仿佛成为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人。这种生活状态,既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释放。
“溪头绿浪无归日,柳外晴丝不系春”则描绘了春日里溪水潺潺、柳絮飘飞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人似乎在感叹时光易逝,但同时也享受着当下每一刻的美好。这里的“无归日”和“不系春”,既是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也是对于珍惜当下的提醒。
最后,“白眼寰中谁是伴,青山海上一佳宾”表达了诗人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欣赏这美好的自然风光。然而,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能够真正理解并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的人或许不多。因此,诗人将自己比喻为“青山海上一佳宾”,既是一种自我的肯定,也是一种对理想友谊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以及对真挚友谊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