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抗言玉铉吁何及,捐积琼林惜已迟全文

抗言玉铉吁何及,捐积琼林惜已迟

宋 · 李曾伯
盟寻城下事方危,尚尔衰民益虏资。
绐楚时曾无纪信,交秦计卒堕张仪。
抗言玉铉吁何及,捐积琼林惜已迟
劫火既灰遗墨在,小臣唯有泪沾颐。

拼音版原文

méngxúnchéngxiàshìfāngwēishàngshuāimín

dàichǔjìncéngxìnjiāoqínzhuìzhāng

kàngyánxuànchéngjuānqiónglínchí

jiéhuǒhuīzàixiǎochénwéiyǒulèizhān

注释

盟寻:结盟寻找。
城下:城池之下,指战事。
事方危:形势危急。
衰民:贫困的民众。
虏资:敌人的资源。
绐:欺骗。
楚时:楚国时期。
无纪信:没有纪信那样的诚信。
纪信:纪信,汉代忠臣,曾假冒刘邦以骗取项羽信任。
交秦计:与秦国的外交策略。
卒:最终。
堕:败坏。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游说各国。
抗言:大声疾呼。
玉铉:美玉制成的乐器,借指朝廷。
吁何及:呼吁已经来不及。
捐积:捐赠或挥霍积累的财富。
琼林:比喻珍贵的财富。
惜已迟:可惜为时已晚。
劫火:战火。
既灰:已经化为灰烬。
遗墨:遗留的文献或书法。
小臣:谦称自己为小臣。
泪沾颐:泪水沾湿脸颊。

翻译

正当城池危急之时,盟约却让百姓更加困苦。
欺骗楚国的行为,如同纪信的故事,毫无诚信可言,最终秦国的计谋也因张仪的背叛而失败。
大声疾呼保护国家已经来不及,宝贵的财富被挥霍,令人惋惜。
战火过后,只有残存的墨迹,作为小臣,我只能泪水涟涟。

鉴赏

此诗描绘了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和个人经历的抒发,表达了深切的忧患意识。

"盟寻城下事方危,尚尔衰民益虏资。" 这两句描写的是宋军在靖康之战中节节败退,国事危急,百姓遭受战乱之苦,财富被掠夺一空的情景。

"绐楚时曾无纪信,交秦计卒堕张仪。" 这两句通过历史的比喻,表达了对朝廷失策和奸臣当道的批评,"绐楚"指的是古代楚国不守信用的情况,而"交秦计"则是指历史上秦国与其他国家结盟而最终被出卖的情况,"堕张仪"则是直接点名战国时期的奸臣张仪。

"抗言玉铉吁何及,捐积琼林惜已迟。"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朝政失误和个人无力回天之感,"抗言"表达了想要直言时事的愿望,而"玉铉"则是象征着清廉不受污染的品格;"捐积琼林"则是用珍贵的琼林来比喻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惜已迟"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与无奈。

"劫火既灰遗墨在,小臣唯有泪沾颐。" 这两句则是直接抒发了靖康之变后个人经历的哀痛和悲伤,"劫火既灰"指的是战乱之后的残破景象,而"遗墨在"则象征着历史留下的记录;"小臣唯有泪沾颐"则是诗人以小官自居,对于国家的不幸和个人的无力,只能用眼泪来表达悲哀。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是个人情感的强烈抒发。它通过对过往战乱与国变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的无力感和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