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全文

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

出处:《杂言送黎六郎
唐 · 韦应物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
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
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
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
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注释

冰壶:比喻清澈透明,这里指人的心地。
未为清:还不算最清澈。
少年如玉:形容少年纯洁美好。
嵩峰:指嵩山,五岳中的中岳。
黄绶:古代低级官员的标志。
阳城:地名,唐代属河南府。
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朝辞:早晨离开。
飞絮:柳絮,象征春天。
河南庭下:指河南府尹的官署。
府君:对府尹的尊称。
阳城归路:返回阳城的路。
山氛氲:山雾弥漫。
钓台:钓鱼的地方,常用来象征隐居之地。
水渌:水色碧绿。
少姨庙:祭祀少女的庙宇。
县闲吏傲:县里的闲职官员,傲骨自守。
与尘隔:与世俗之事隔绝。
岸帻:掀起头巾,表示轻松自在。
折腰官:低头弯腰的官,意指屈身事人。
长安折腰客:在长安做官,需要逢迎权贵的人。

翻译

清澈的冰壶尚不算最明净,少年如美玉般已有诗名。
听说嵩山峰峦间有许多古寺,不嫌弃佩戴低级官印前往阳城。
在红墙大院中受过严谨教诲,清晨离开,郊外满是飘飞的柳絮。
在河南庭院下拜见府尹,回阳城的路上山雾缭绕。
山雾弥漫,视线长久被遮蔽,钓鱼台的水绿了荷花已生长,少女祠庙周围寒花盛开。
县衙清闲,官吏傲骨自守,远离尘嚣,常常移竹疏泉,头戴头巾。
别说我去做那低头做官的人,哪里比得上在长安那些逢迎权贵的官员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杂言送黎六郎》,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

开篇“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两句,意在赞美黎六郎才华横溢,如同少年时代即显露才气,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因为“冰壶见底”暗示了一种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情境。

接着,“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远行时所经过之地的关注和想象,同时“不嫌黄绶”则表现出友情深厚。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这两句,则是对黎六郎离别场景的描绘。“朱门”指的是官府大门,“严训”表明了告别时的正式和庄重,而“骑出东郊满飞絮”则形象地展现了离别的情景,诗人通过飞絮来烘托离别之情。

“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这两句中,“河南庭下拜府君”表明诗人对友人的尊敬和不舍,而“阳城归路山氛氲”则是对友人归途所经过之地的描写,同时也透露出一份离愁。

接下来的“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四句中,“山氛氲”重复强调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而“长不见”则是对未来的无奈预感。随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时间流逝和相见无期的情怀。

最后,“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和“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这四句,则是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祝愿和对比。通过“县闲吏傲与尘隔”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而最后两句,则是通过否定性的提问来强调友情的珍贵,不愿将友人归入寻常百姓的境遇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描绘,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不舍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和美好祝愿。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