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恩如天未酬一,一念惓惓系孤迹
出处:《过渠江渡》
宋 · 袁说友
棹歌江峡三月程,颇厌风涛困征橹。
驱车山路两旬浃,又觉崎岖萃劳苦。
甘溪岭下冉村路,一道渠江拆山坞。
风平雨细无皱面,浥浥寒漪清客暑。
渡船也学钲鼓声,催上篮舆傍江浒。
夷犹短楫瞥眼过,却怀江程久如许。
山踪水迹本游戏,南北东西惯安处。
兹行两脚不遗力,千里环山几艰阻。
一江淼淼横目前,如渴得泉旱得雨。
流波闻向合州去,却入恭江汇西溆。
便欲挟浪扁舟西,褰裳回首忻从之。
君恩如天未酬一,一念惓惓系孤迹。
驱车山路两旬浃,又觉崎岖萃劳苦。
甘溪岭下冉村路,一道渠江拆山坞。
风平雨细无皱面,浥浥寒漪清客暑。
渡船也学钲鼓声,催上篮舆傍江浒。
夷犹短楫瞥眼过,却怀江程久如许。
山踪水迹本游戏,南北东西惯安处。
兹行两脚不遗力,千里环山几艰阻。
一江淼淼横目前,如渴得泉旱得雨。
流波闻向合州去,却入恭江汇西溆。
便欲挟浪扁舟西,褰裳回首忻从之。
君恩如天未酬一,一念惓惓系孤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风涛:大风和波涛。
征橹:行船的桨。
崎岖:山路不平。
甘溪岭:地名。
渠江:小河。
篮舆:竹轿。
夷犹:犹豫,悠闲。
孤迹:孤独的足迹,指诗人自己。
翻译
在三月的江峡中划桨前行,对频繁的风浪和摇晃的船桨感到厌倦。驾车翻越山路已满二十天,山路崎岖让我倍感疲惫。
甘溪岭下的冉村小径,一条渠江穿过山间谷地。
风平雨细,水面平静如镜,为行人带来清凉。
渡船模仿钲鼓声催促,我坐上竹轿靠近江边。
轻快的小舟迅速驶过,心中却怀念起江上的行程。
山水之间原本就是游戏,无论南北东西都能适应。
这次旅程双脚竭尽全力,千里的山路充满艰难险阻。
眼前是一片浩渺的江水,如同干渴时的甘泉,干旱时的雨水。
听说江水流向合州,最终汇入恭江的西岸。
我渴望乘舟西行,提起衣裳回头欣喜跟随。
君王的恩情深如天,我尚未报答,一心挂念着孤独的足迹。
鉴赏
这首宋诗《过渠江渡》是袁说友所作,描绘了诗人舟行江峡的旅程。首句“棹歌江峡三月程”以轻快的棹歌声拉开序幕,然而接下来的“颇厌风涛困征橹”则透露出对旅途风浪的些许疲惫。诗人驾车翻山越岭,“又觉崎岖萃劳苦”,展现了旅途的艰辛。
诗中“甘溪岭下冉村路,一道渠江拆山坞”描绘了山水间的美景,渠江穿过山间,水面平静如镜,给行人带来一丝清凉。“渡船也学钲鼓声”运用拟人手法,写渡船的催促声如同战鼓,增添了旅途的节奏感。
“夷犹短楫瞥眼过,却怀江程久如许”表达了诗人对江上景色的留恋,以及对长途跋涉的感慨。他自嘲“兹行两脚不遗力,千里环山几艰阻”,但心中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并未减少。
“一江淼淼横目前,如渴得泉旱得雨”以生动的比喻,形容江水对于干渴者的滋润,表达出诗人对江水的感激之情。最后,诗人流露出对君恩未报的遗憾,以及对自己孤踪漂泊的深深挂念。
整体来看,袁说友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旅途的艰辛与沿途的美景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坚韧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