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在早占南武拜,波平终见越裳来
明 · 欧大任
雁尽不传江上信,词人幽抱若为裁。
渔灯晚杂烽烟起,野柝时闻戍鼓催。
台在早占南武拜,波平终见越裳来。
圭峰万树东风里,谁遣江南庾信哀。
渔灯晚杂烽烟起,野柝时闻戍鼓催。
台在早占南武拜,波平终见越裳来。
圭峰万树东风里,谁遣江南庾信哀。
鉴赏
此诗描绘了珠江傍晚的景象,寓含深沉的情感与历史的厚重感。首句“雁尽不传江上信”,以雁的消失象征消息的断绝,隐喻着信息的阻隔与情感的孤独。接着,“词人幽抱若为裁”一句,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苦闷比作难以裁剪的愁绪,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渔灯晚杂烽烟起,野柝时闻戍鼓催”两句,通过渔灯与烽烟、野柝与戍鼓的对比,展现了战乱与和平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渔灯代表了平静的生活,而烽烟与戍鼓则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紧张。
“台在早占南武拜,波平终见越裳来”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期待。南武拜与越裳来,分别指古代的两个事件,前者可能暗指对权力的争夺,后者则可能象征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两句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
最后,“圭峰万树东风里,谁遣江南庾信哀”一句,以自然景色作为背景,将情感推向高潮。圭峰万树在春风中摇曳,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然而,诗人却在此刻感到了如同庾信般江南的哀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此处诗人借庾信之名,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与哀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复杂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时的思考与感慨,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