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曹诗酒污,此道谁目击
出处:《题中寂堂》
宋 · 韩驹
虎卧文公庐,鸟巢道林室。
本自无俗喧,何由辨真寂。
逃溺必登山,避燔必趋泽。
君看好静人,万虑固未息。
是心傥已刳,对境起亦得。
上人早闻道,晚顺世间迹。
振衣下灵岩,飞锡来上国。
高堂亦何有,万卷绕四壁。
客来倚风廊,晤语终日夕。
莫言门如市,中有忘机客。
吾曹诗酒污,此道谁目击。
唯应寂时趣,独有清士识。
本自无俗喧,何由辨真寂。
逃溺必登山,避燔必趋泽。
君看好静人,万虑固未息。
是心傥已刳,对境起亦得。
上人早闻道,晚顺世间迹。
振衣下灵岩,飞锡来上国。
高堂亦何有,万卷绕四壁。
客来倚风廊,晤语终日夕。
莫言门如市,中有忘机客。
吾曹诗酒污,此道谁目击。
唯应寂时趣,独有清士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上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与来访者之间的对话。诗中通过“虎卧文公庐,鸟巢道林室”这样的比喻,展现了僧人远离尘嚣、隐居修行的生活环境。接着,“本自无俗喧,何由辨真寂”表达了僧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世俗的追求。
“逃溺必登山,避燔必趋泽”则暗示了僧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诱惑时,选择逃避世俗的束缚,寻找心灵的净土。“君看好静人,万虑固未息”进一步强调了僧人内心的平静,并非表面的无思无虑,而是对万物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是心傥已刳,对境起亦得”表明了僧人内心深处的修为,即使面对外界的纷扰,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而“上人早闻道,晚顺世间迹”则赞美了僧人早年即已领悟佛法真谛,晚年虽顺应世间规则,但并未失去对佛法的坚守。
“振衣下灵岩,飞锡来上国”描述了僧人从山中灵岩来到繁华都市,体现了他对佛法传播的热忱。而“高堂亦何有,万卷绕四壁”则描绘了僧人居住的简朴环境,充满了丰富的学识和智慧。
最后,“客来倚风廊,晤语终日夕”表现了僧人与来访者的交流,即使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诗人通过“莫言门如市,中有忘机客”强调了僧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他是一位真正的“忘机客”,不为世俗所动。
“吾曹诗酒污,此道谁目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完全达到僧人境界的感慨,同时也对僧人所追求的清净之道表示敬仰。而“唯应寂时趣,独有清士识”则点明了只有真正懂得静寂之美的清雅之士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僧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对比,表达了对僧人生活方式的赞美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