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尔亦太劳,独佚我何心
出处:《昼息于林下》
宋 · 孔武仲
大暑涉长川,前山后山深。
忽逢轮囷木,投得数亩阴。
仆夫六七人,卧起且呻吟。
念尔亦太劳,独佚我何心。
试为苏门啸,泠泠鸾鹤音。
遗声满坑谷,爽气回中林。
松风为之兴,凉冷破烦襟。
神骨斗醒快,炎蒸岂能侵。
安得写此怀,寄之朱丝琴。
忽逢轮囷木,投得数亩阴。
仆夫六七人,卧起且呻吟。
念尔亦太劳,独佚我何心。
试为苏门啸,泠泠鸾鹤音。
遗声满坑谷,爽气回中林。
松风为之兴,凉冷破烦襟。
神骨斗醒快,炎蒸岂能侵。
安得写此怀,寄之朱丝琴。
注释
大暑:夏季最热的时候。轮囷木:形容树木弯曲的样子。
仆夫:仆人或驾车的人。
呻吟:因痛苦或疲倦而发出的声音。
苏门:指苏轼一类的文人雅士。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爽气:清爽的气息。
烦襟:烦闷的心情。
神骨:精神和身体。
朱丝琴: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翻译
在大暑时节渡过漫长河流,前方后方的山峦深深相连。忽然遇见弯曲如龙的树木,投下几亩阴凉之地。
仆人们有六七人,疲倦地躺卧起来,发出呻吟声。
想到你们也太过劳累,让我独自轻松,心中怎能安然。
试着效仿苏门啸歌,清脆如鸾鹤鸣叫的声音。
那声音回荡在山谷间,凉爽的气息穿透林中。
松风因此而兴起,冷意驱散了烦闷的心情。
精神和骨骼因这清凉而振奋,炎热的蒸烤怎能侵扰。
如何才能写下这份心情,寄托于朱丝琴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炎热夏日寻求清凉避暑的画面。诗人在大暑时节,来到一条长河的岸边,这里山峦重叠,环境幽深。偶然发现几棵轮囷树投下了浓阴,可以暂且休息。在这个自然形成的小天地里,有六七个人同样躺在那里,他们的呼噢声此起彼伏,显得十分劳顿。诗人心中涌现出对他们的同情,也许是因为他们也像自己一样忙碌而疲惫。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试着模仿苏门(唐代诗人苏源明)的风格去吟咏,这种鸾鹤般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让人感到一阵凉爽。诗人的这种情感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连松树的风都能让他感到心旷神怡。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安静地写下这份心怀,并将其寄托于一件物品——朱丝琴。这不仅是对音乐的喜爱,也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抒发和寄托。整个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炎热夏日寻求精神慰藉的过程,以及他对于劳动者生活状态的同情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