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虑旱势迫,莫办暑气苏
有亦仅鸣瓦,不肯鸣庭除。
檐声尚难滴,况望浮沟渠。
滂沱靡后继,霹雳空先驱。
山田半未莳,莳早青苗枯。
切虑旱势迫,莫办暑气苏。
去岁当此际,浙乡渺为湖。
穷冬六十日,所至雪塞途。
无乃天力竭,有如酒家垆。
瓮盎夙倾倒,遂绝来者沽。
或谓帝有赫,岂忍氓毕屠。
久蓄必大泄,勿遽宜少须。
邻寺钟鼓晦,顿与常时殊。
果即骤倾注,屋漏衣巾濡。
平明视荒园,破鞋涉泥途。
讵惜葵卉仆,但喜豆叶腴。
西溪报桥断,渡舫若小纡。
遥想农出野,蓑笠争奔趋。
吾虽乏良畴,窘饥意已纾。
天下免沟瘠,敢叹瓶无储。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迩日:最近。岂:难道。
东有西或无:东方或许有雨,西方或许没有。
庭除:庭院。
檐声:屋檐上的声音。
滂沱:大雨。
霹雳:雷声。
山田:山上田地。
莳:种植。
暑气苏:缓解暑热。
浙乡渺为湖:浙江乡间变成湖泊。
穷冬:寒冬。
雪塞途:积雪阻路。
天力竭:天的力量耗尽。
酒家垆:酒家的酒坛。
瓮盎:酒坛。
倾倒:倒空。
赫:威严。
氓:百姓。
久蓄:长久积累。
勿遽:不必急于。
晦:昏暗。
常时:平时。
屋漏:屋檐漏水。
濡:湿透。
荒园:荒芜的花园。
破鞋:破旧的鞋子。
葵卉仆:葵花和花卉倒伏。
豆叶腴:豆叶肥美。
报桥断:桥梁被洪水冲断。
渡舫:渡船。
农出野:农民冒雨出门。
蓑笠:蓑衣斗笠。
良畴:肥沃的土地。
窘饥:饥饿。
沟瘠:饥荒。
瓶无储:家中无粮储备。
翻译
最近难道没有雨吗?东方或许有,西方或许无。即使有雨,也只是打在瓦片上,不肯落在庭院中。
屋檐上的声音尚且难以滴落,更别提流入沟渠了。
大雨过后没有接着来,只有雷声先行预告。
山上一半的田地还未耕种,早种的青苗已经枯萎。
我深深忧虑旱情紧迫,无法缓解暑热。
去年这个时候,浙江乡间成了湖泊。
去年寒冬长达六十天,到处都是积雪阻路。
或许是天的力量耗尽,就像酒家的酒坛已空。
酒坛早已倾倒,买酒的人不再光顾。
有人说天帝威严,怎忍心让百姓遭受如此灾难。
长久积累的能量终会释放,不必急于求成,稍等片刻。
邻近寺庙的钟鼓声在阴暗中变得不同寻常。
如果真的下起大雨,屋檐漏水,衣物都会湿透。
清晨看荒芜的花园,穿着破鞋踏过泥泞。
我不心疼葵花和花卉倒伏,只庆幸豆叶肥美。
西溪的桥梁被洪水冲断,渡船显得蜿蜒曲折。
想象农民们冒雨出门劳作,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匆匆忙忙。
虽然我土地贫瘠,但饥饿感已经缓解。
只要天下百姓免于饥荒,我就不敢抱怨家中无粮储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末时节干旱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久雨不至的忧虑和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迩日岂无雨”开篇便提出问题,连续几句写雨水的匮乏与人们期待中的差距。诗人通过对比鸣瓦与庭院的不同,强调了干旱带来的困扰。
接下来,“滂沱靡后继,霹雳空先驱”一段,描绘了雷声轰隆却无雨落的戏剧性场景,增添了一份紧迫感。紧接着,山田尚未耕种,已是青苗枯萎,表达了对旱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担忧。
“去岁当此际,浙乡渺为湖”一句,诗人回忆去年同期水满为湖的情景,与眼前的干涸形成鲜明对比。随后几句,则是对过去冬季雪灾与现时干旱的反差,通过天气的极端变化,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无奈。
“瓮盎夙倾倒,遂绝来者沽”以下,诗人描绘了一种绝望的情境,即使酒家也因缺水而无法酿造。接着,“或谓帝有赫,岂忍氓毕屠”等句,则是对上天的质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邻寺钟鼓晦,顿与常时殊”一段,通过钟声的变化,暗示了异常气候带来的不寻常感。随后的几句,则是对个人生活的困境,如屋漏、破鞋等,展现了一种艰难求生的生存状态。
“讵惜葵卉仆,但喜豆叶腴”表达了诗人对于春意盎然的希望和欣慰,即便是小小的葵花与豆叶,也能给心灵带来一丝安慰。最后,“西溪报桥断,渡舫若小纡”等句,则是对农事停滞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
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情景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久旱天气下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