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曲烟霞归羽馆,钟山风月落僧房
出处:《丹山书堂》
宋 · 真山民
作室悬知要肯堂,而翁家学颇增光。
一朝衿佩儒簪合,千古诗书屋壁香。
鉴曲烟霞归羽馆,钟山风月落僧房。
如何只揭精庐扁,解续斯文气燄长。
一朝衿佩儒簪合,千古诗书屋壁香。
鉴曲烟霞归羽馆,钟山风月落僧房。
如何只揭精庐扁,解续斯文气燄长。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作室:书房。悬知:预示。
要肯堂:将要大放异彩。
翁:老先生。
衿佩:儒者服饰。
儒簪合:身着儒者服饰。
鉴曲:品味人生。
烟霞:自然美景。
归羽馆:僧舍。
精庐:书房。
斯文:文人墨客的精神。
气燄长:延续热情。
翻译
书房悬挂的字画仿佛预示着主人将要大放异彩,而老先生家的学问更是增添光彩。有一天,他身着儒者服饰,满屋书香,成为了一代才子。
他在烟霞中品味人生,将风月之美带回了僧舍。
为何仅仅挂上书房的匾额,就能延续这份文人墨客的精神与热情?
鉴赏
这首诗名为《丹山书堂》,作者是宋代的真山民。诗人通过描述书堂的环境和氛围,展现了其家族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知识的尊崇。"作室悬知要肯堂"一句,表达了对学问的重视和对知识传承的决心。"一朝衿佩儒簪合"象征着读书人终于通过科举考试,佩戴儒冠,实现了学术上的成就。"千古诗书屋壁香"则描绘了书香满溢的场景,寓意文化的深远影响。
"鉴曲烟霞归羽馆,钟山风月落僧房"两句,将自然景色与书堂相结合,增添了诗意,暗示书堂不仅是学习之地,也是心灵修养之所。最后,诗人感慨为何仅仅挂上书堂的匾额,就能延续并发扬学术之光,表达了对教育力量的敬仰和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书堂为载体,赞美了读书人的追求和学术的传承,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