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忽作秋风高,渭水一夕生波涛
出处:《羯鼓歌》
明 · 王洪
开元厌听南风琴,宫中别制龟兹音。
檀板骤击碧云外,白雨乱落青山阴。
一曲山香犹未了,万紫千红竞春晓。
临轩大笑称天公,斡旋造化须臾中。
鲁山花瓷那有此,岁岁欢娱殊未已。
谁知忽作秋风高,渭水一夕生波涛。
金铃琅琅雨声急,回首剑门归未得。
春风满路红槿开,却忆花奴泪沾臆。
乃知自古戒郑声,不独颜色能倾城。
檀板骤击碧云外,白雨乱落青山阴。
一曲山香犹未了,万紫千红竞春晓。
临轩大笑称天公,斡旋造化须臾中。
鲁山花瓷那有此,岁岁欢娱殊未已。
谁知忽作秋风高,渭水一夕生波涛。
金铃琅琅雨声急,回首剑门归未得。
春风满路红槿开,却忆花奴泪沾臆。
乃知自古戒郑声,不独颜色能倾城。
鉴赏
这首明代王洪的《羯鼓歌》描绘了一幅宫廷音乐盛宴的画面。诗中以开元皇帝对南风琴的厌倦为引子,转而欣赏宫中独特的龟兹音,通过“檀板骤击”和“白雨乱落”的生动比喻,展现出音乐的激昂与变化。接着,诗人赞美音乐之美,如同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连天公也被感染,仿佛在瞬息间创造出了新的景象。
然而,欢乐并未持久,乐曲突然变为秋风,暗示了世事无常。随后,渭水波涛汹涌,金铃声急,诗人内心充满忧虑,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回忆起春风中的红槿花开,不禁联想到昔日花奴的泪水,感叹自古以来对于靡靡之音的警惕,不仅仅是因其能迷惑人心,更在于其可能带来的命运转折。
整首诗以音乐为线索,展现了人生的起落和历史的沧桑,寓言深刻,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