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色何曾远,蝉声尚未繁
出处:《送乌行中石淙别业》
唐 · 贾岛
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翻。
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痕。
岳色何曾远,蝉声尚未繁。
劳思当此夕,苗稼在西原。
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痕。
岳色何曾远,蝉声尚未繁。
劳思当此夕,苗稼在西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寒水:冰冷的水。长绳:长长的绳子。
丁泠:形容水声清脆。
翻:溅起。
草通:草丛中穿过。
石淙脉:石头间的潺潺流水。
砚带:砚台上有。
海潮痕:海水痕迹。
岳色:山色。
何曾:何时曾。
远:遥远。
蝉声:蝉鸣声。
繁:多。
劳思:劳累的思绪。
此夕:此时此刻。
苗稼:农作物。
西原:西边的平原。
翻译
寒冷的水中,长绳汲取清泉,滴滴作响如丁泠声。青草丛中,石头缝隙间流淌着泉水,砚台仿佛还留有大海的潮痕。
山色似乎从未远离,蝉鸣声还未到繁盛之时。
此刻夜晚,我心劳神疲,农田作物在西边的原野上。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送乌行中石淙别业》。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厚情感。
“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翻”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清澈见底、波纹微漾的溪流图景。诗人用“汲”字形容取水之状,既表明水质纯净,又传递出一种淡雅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痕”两句,不仅描绘了溪流间草木相连、岩石之间微妙脉络的景象,还通过“砚带海潮痕”一词,巧妙地将大自然与书桌上的砚台联系起来,展现出诗人对书卷生活的眷恋。
“岳色何曾远,蝉声尚未繁”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山色的淡定和夏夜蝉鸣初起时的宁静。这里,“岳色”指的是远处山峦的颜色,既描绘出景象,也透露出诗人的心境。
最后,“劳思当此夕,苗稼在西原”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分,对于即将别离之地、正在劳作的农民所种植的庄稼怀有深深的思念。这里“劳思”指的是对于辛勤劳动者的深切关怀,“苗稼在西原”则是对即将离去之地的眷恋。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类活动细腻入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