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地尊馀奠,人天庶有资
达气风霜积,登光日色迟。
农教先八政,阳和秩四时。
祈年服垂冕,告币动褰帷。
瘗地尊馀奠,人天庶有资。
椒兰卒清酌,簠簋彻香萁。
折俎分归胙,充庭降受釐。
方凭知礼节,况奉化雍熙。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升坛:祭祀时的高台。诘早:清晨。
肃分司:严谨分配职责。
达气:通达的气息。
秩:秩序,安排。
祈年:祈求丰收。
垂冕:穿戴冕旒(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礼帽)。
告币:献祭的物品。
瘗地:埋入地下。
椒兰:香料。
簠簋: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
降受釐:接受神灵的赐福。
翻译
准备祭祀于高坛,清晨时分严谨分工司职责。气息通达如经霜雪积累,阳光在日出后显得缓慢。
农业教育位居国家八政之首,阳气调和着四季的秩序。
祈求丰年的仪式中,我身着冕旒,献币的动作揭开帷幕。
剩余的祭品埋入地下,为人间与天界提供资源。
椒兰酒和香料准备完毕,祭器上香气缭绕。
祭祀结束,将剩余食物分给众人,庭院中接受神灵赐福。
我深知礼仪的重要,更因奉行教化而人心和谐。
鉴赏
此诗描绘的是古代祭祀活动的场景,语言庄重典雅,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之情。开篇“升坛预洁祀”直接指出了祭祀的地点是在一座已经清洁过的坛上,这里的“升”字传达了一种仪式性的升华感。“诘早肃分司”则表明了祭祀前必须做好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时间紧迫但又井然有序。
接下来的“达气风霜积,登光日色迟”描写的是自然环境,天气的变化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祭祀活动营造氛围。这里的“达气”指的是气息或是神明的到来,而“风霜积”则可能暗示了季节的更替和寒冷的天气。紧接着,“登光日色迟”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给人一种等待的感觉。
在“农教先八政,阳和秩四时”中,诗人提到了农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季节的更替,这里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祭祀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也是对土地和农事的感恩。
“祈年服垂冕,告币动褰帷”则进入了祭祀的具体过程,诗人描述了穿戴正式礼服、使用特定货币进行祭祀的细节。这些仪式性的行为体现了古人的敬虔和对神灵的诚恳。
“瘗地尊馀奠,人天庶有资”中的“瘗地尊”可能指的是埋藏在地中的祭品或其他供物,而“人天庶有资”则表达了一种信念,即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可以在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联系,获得某种资源或福泽。
接下来的“椒兰卒清酌,簠簋彻香萁”描绘了祭祀过程中的酒水和香料的使用,这些都是古代祭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渲染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气氛。
“折俎分归胙,充庭降受釐”则是对祭祀后活动的描述,其中包括了将食物重新摆放,以及接受天降之物的仪式。这里“折俎”可能指的是整理祭坛,“归胙”则涉及到了食物的分配。
最后,“方凭知礼节,况奉化雍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解和遵守古代礼节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传承文化、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这里“况奉化雍熙”可能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即希望通过祭祀这种方式,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让社会和自然都能达到和谐与美好的状态。
总体来说,此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也反映出了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