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鸿灭没处,寓目行中原
翚飞倚空翠,吞纳无中边。
江远益渊回,山远益清妍。
云霞之敛散,竹树之芊绵。
羽鳞之翔泳,舟车之往还。
物色四面来,输入檐楹间。
境远心亦远,意将隘人寰。
我尝观洞庭,水与天相连。
流光浮玉镜,万象皆包涵。
又尝登天柱,众丘如髻鬟。
孤鸿灭没处,寓目行中原。
蓬转堕江城,此身缚微官。
今代韦表微,懒著进取鞭。
尚记千佛名,亦许时扣关。
自疑脱凡骨,揖此楼居仙。
江山开画笥,使我思悠然。
是中有真趣,可得不可传。
客至勿挥麈,但与浮觥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
“尘蒙万家市,中有壶公天。”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一幅繁华却被尘埃蒙蔽的都市景象,而在这尘世之上,却有 壶公般的高洁与超脱。壶公,在这里象征着高远和纯净,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寄托。
“翚飞倚空翠,吞纳无中边。”翠绿的山峦仿佛触摸到了天际,给人以无垠的遐想。翚飞,形容山势之连绵不断;倚空,表现了山与天的交融;翠,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摹。
“江远益渊回,山远益清妍。”随着距离的拉长,江河变得更加深邃曲折,山峦则显得更加清晰美好。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心境的和谐统一。
“云霞之敛散,竹树之芊绵。”云霞在天际间或聚或散,而竹林中的竹子则柔软而又坚韧。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界中不同元素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
“羽鳞之翔泳,舟车之往还。”鸟儿在空中自由翱翔,鱼儿在水中自在地游弋,而人类则依靠船只和车辆进行往来。这三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生物的自由与人类生活的对比。
“物色四面来,输入檐楹间。”万象皆入眼帘,装点在诗人居所之内。这里,“物色”指的是各种景色的变化,而“输入檐楹间”则是说这些景色都被纳入了诗人的住所。
“境远心亦远,意将隘人寰。”随着视野的开阔,诗人的心灵也变得更加宽广和超脱。这里,“境远”指的是眼前的自然景观,而“心亦远”则是说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样得到了扩展。
“是我尝观洞庭,水与天相连。”接下来的几句,是对历史上的美好记忆的追述。洞庭湖的景色,使得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深深印在诗人心中。
“流光浮玉镜,万象皆包涵。”这两句通过对比,形容了洞庭湖水面如同玉镜,映射出周遭山峦的倒影,包含了无数的自然之美。
“又尝登天柱,众丘如髻鬟。”诗人还曾攀登过名为“天柱”的高峰,那里的众多小丘像女子的发髻一样排列。这两句通过对比,形容了山峦的壮观与自然之美。
“孤鸿灭没处,寓目行中原。”在这高远的景致中,即便是孤独飞过的大雁,也会消失在视野之内,而诗人的目光则在广阔的原野上穿梭。
“蓬转堕江城,此身缚微官。”随着诗人情感的流转,景色也随之变化,最后落脚点是在一座被绿意覆盖的古老江城中,而诗人的身体则束缚在微不足道的小小官职之中。
“今代韦表微,懒著进取鞭。”这两句通过对比,形容了现世的繁华与诗人内心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韦表,是指古时官员的印章,这里用来象征官职和权力;懒著,则是说诗人对于这些东西并无过多的留恋。
“尚记千佛名,亦许时扣关。”尽管如此,诗人仍旧记得那些佛教中的圣者名字,也曾在特定的时刻敲响寺庙之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信仰和精神寄托的渴望。
“自疑脱凡骨,揖此楼居仙。”诗人在这里自我怀疑,是不是已经摆脱了凡人的躯壳,并通过对比,将自己置于一座神秘的楼阁中,与世隔绝,如同仙人一般。
“江山开画笥,使我思悠然。”最后,诗人又将目光投向那不断展开的江山之美,这景色让他心生悠然之感。
“是中有真趣, 可得不可传。”这两句通过对比,总结了整个诗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诗人认为在这自然与个人情怀的交织之中,有着难以言传的真实乐趣。
“客至勿挥麈,但与浮觥船。”最后,诗人劝诫来访者不要随便挥霍财物,只需与他一同乘坐轻舟,享受那份超然世外的悠闲。这两句通过对比,形容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期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