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侯百万兵,尚畏书牍背
功名意不已,数与危机会。
我公抱绝识,凛凛镇横溃。
欲收伊、吕迹,远与巢、由对。
誓言虽未从,久已断诸内。
区区为怀祖,颇觉羲之隘。
此身随造物,一叶舞澎湃。
田园不早定,归宿终安在。
彼美石淙庄,每到百事废。
泉流知人意,屈折作涛濑。
寒光洗肝膈,清响跨竽籁。
我旧门前客,放言不自外。
园中亦何有,荟蔚可胜计。
请公试回首,岁晚馀苍桧。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绛侯:指周勃,西汉初年的重要将领。书牍:古代的文书,代指繁重的政务。
伊、吕:伊尹和吕尚,古代贤臣。
巢、由:巢父和许由,古代隐士。
誓:誓言,承诺。
羲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以其书法闻名。
造物:大自然。
石淙庄: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或理想中的隐居之处。
涛濑:形容水流湍急。
肝膈:泛指人的内心深处。
苍桧:苍翠的桧树,常用来象征长寿和坚韧。
翻译
绛侯的百万大军,仍畏惧文书的重压。追求功名的心意永不消减,多次面临危险的际遇。
您的见识超凡,威严地镇定混乱的局面。
想追寻伊尹、吕尚的足迹,远离巢父、许由的隐逸生活。
虽然誓言未能完全遵循,内心早已决断。
为怀念祖先,有时觉得像王羲之那样狭隘。
我的生命随自然起伏,如同一片叶子在大浪中起舞。
如果田园不定,最终归宿何处呢?
那美丽的石淙山庄,每次前往都会让人忘却俗事。
泉水懂得人心,曲折流淌成波涛。
寒冷的光芒洗净胸襟,清脆的声音超越笛箫。
我旧时的门客,直言不讳,毫不拘束。
园中究竟有何,繁茂得难以计数。
请公您回头看看,年终仍有苍翠的桧树陪伴。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所作,描绘了他在惠州石淙庄的居住生活和心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以及对个人理想和精神追求的执着。
开篇“绛侯百万兵”四字,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权势的冷眼相看。接着,“尚畏书牍背”则指出即便是拥有强大军力之人,也会畏惧那些背后的文字谋略,暗示了作者对于权谋的洞察。
“功名意不已,数与危机会”表明苏轼对功名利禄并无所求,只是在不断的危机和考验中磨练自己。以下“我公抱绝识,凛凛镇横溃”则是自我定位,为的是保持一份超然物外的清醒认识。
“欲收伊、吕迹,远与巢、由对”显示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追思和学习,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愿望。"誓言虽未从,久已断诸内"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坚守,不受外界干扰。
中间部分“区区为怀祖,颇觉羲之隘”表现了作者对于家族、传统乃至个人理想的自我反思。"此身随造物,一叶舞澎湃"则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超脱和接受。
接下来的“田园不早定,归宿终安在”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而“彼美石淙庄,每到百事废”则是对居住地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面对繁忙世事时的一种超然态度。
最后,“泉流知人意,屈折作涛濑。寒光洗肝膈,清响跨竽籁”通过对自然之声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与纯净。“我旧门前客,放言不自外”则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回望,同时也坚守着自己不随波逐流的个性。
“园中亦何有,荟蔚可胜计。请公试回首,岁晚馀苍桧”结尾部分通过园中景物的描写,再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同时也有一种岁月流转、人生感慨的情怀。
这首诗通过对居住环境的细腻描绘,反映出苏轼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个人理想和精神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