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董狐,事何略,天地茫茫总初觉
出处:《鬼董狐》
清 · 洪亮吉
鬼董狐,事何略,天地茫茫总初觉。
元凯谁蟒而攫,元海谁鳞而跃。
敦与温,重笔削。
君不见,枋头既败史笔诬,定论只有鬼董狐。
元凯谁蟒而攫,元海谁鳞而跃。
敦与温,重笔削。
君不见,枋头既败史笔诬,定论只有鬼董狐。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名为《鬼董狐》。诗中以“鬼董狐”为题,借以探讨历史记录的公正性与真实性。诗中提到的“董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官之一,以其敢于直言、公正记录历史著称。
诗的开篇即以“鬼董狐,事何略,天地茫茫总初觉”起笔,通过“鬼董狐”的形象引出对历史记录的思考。接下来,“元凯谁蟒而攫,元海谁鳞而跃”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历史事件比作蟒蛇和鱼跃,暗示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往往被某些力量所操控或影响,使得历史的真实面貌难以完全呈现。
“敦与温,重笔削”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记录者应秉持的严谨态度和公正立场的推崇。接下来,“君不见,枋头既败史笔诬,定论只有鬼董狐”两句,通过对比历史上的枋头之战中史官的失职与董狐的公正记录,强调了在历史记录中保持客观、公正的重要性。最后,全诗以“定论只有鬼董狐”收尾,再次强调了董狐作为公正记录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对公正记录者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记录的反思,探讨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公正性问题,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记录者应具备的品质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