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
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注释
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根性:人的本性或本质。
妄计:虚妄的想法或观念。
休咎:吉凶,好坏。
色声:视觉和听觉,这里指外在的诱惑。
阴界:佛教术语,指身心内外的障碍。
莲花目:象征纯洁无暇。
杨枝肘:可能指痛苦或困扰。
香积饭:佛教故事中的美食,象征解脱。
声闻酒:佛教中指使人沉迷的世俗享受。
有无断常见:断见和常见,两种错误的观念,断见认为无永恒,常见认为有永恒。
实相: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面貌。
趋空:追求空无的状态。
狂走:疯狂的行为或追求。
垢:污垢,引申为烦恼。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镉中:可能指碗中。
斋时:佛教徒禁食的时间。
乞食:佛教中乞讨食物的修行方式。
翻译
深思宇宙的四大元素,本性的根源是什么都没有。如果妄念不生起,身体又有何吉凶可言。
色声只是过客,阴界又有谁来守护。
只谈论莲花般的纯净,难道不厌恶杨枝的刺痛。
已经饱餐了香积之饭,不沉醉于声闻之酒。
执着于有无,生灭如同梦幻般受苦。
病即是真实的显现,追求空无是疯狂的逃避。
没有一个法是真实的,没有一个法是污垢的。
居士一向通晓此理,随机应变,善于自我调整。
床上没有毛毡可躺,碗中是否有粥可食。
斋日不乞求食物,必定空口无物可漱。
暂且拿几斗米,暂救众生于水火之中。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在唐朝创作的,名为《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生活中的简约与自足。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这两句是在探讨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从佛教的角度出发,探寻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因和本质属性。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作者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无我的认识,警醒人们不要被虚幻的计算所迷惑,因为肉体是短暂且没有真正主宰者的。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这两句是在探讨感官世界(色声)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阴界指的是生死轮回的世界,而作者质疑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到底有谁能够真正把控。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莲花眼和杨枝肘都是比喻,用来形容清净和污浊。作者可能是在表达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以及追求内心的清净。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宁静,即使物质上已经充足,也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认为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和相对存在的,而生命与死亡不过是梦境一般的幻象。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这两句是在强调真实的生活态度,即使面对疾病,也要保持对现实的认知,不被虚妄所迷失。
“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一切教义和理论都持怀疑态度,认为没有绝对真理或污染。
“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居士指的是出家人或者修行者。作者赞扬这种生活方式的纯净与适应环境的智慧。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 这两句是在描写居士的简约生活,不追求物质上的奢侈,而是注重内心的充实。
“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 居士在斋戒的时候,不去乞讨食物,反而保持清净的状态,这里强调了自律与精神独立。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对待命运的从容态度,即使只有很少的粮食,也能在这个短暂的人生中寻找到救赎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