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粟今又黄,喜闻不青乾
出处:《粟熟二首 其一》
宋 · 吕南公
昨者小麦熟,野人稍相宽。
新粟今又黄,喜闻不青乾。
补助复几许,久饥情所难。
譬如辙间鱼,勺水亦暂安。
泽国农事苦,无功及丘樊。
方与三日晴,湖岸车已喧。
所以终岁勤,不能离薄田。
里豪多旷土,徒用养茅菅。
虽有愿耕手,赋收重夷蛮。
秪今二种利,稀若管中斑。
偶秽可劝后,必荒谁继前。
幸哉雨露仁,副此倚望欢。
新粟今又黄,喜闻不青乾。
补助复几许,久饥情所难。
譬如辙间鱼,勺水亦暂安。
泽国农事苦,无功及丘樊。
方与三日晴,湖岸车已喧。
所以终岁勤,不能离薄田。
里豪多旷土,徒用养茅菅。
虽有愿耕手,赋收重夷蛮。
秪今二种利,稀若管中斑。
偶秽可劝后,必荒谁继前。
幸哉雨露仁,副此倚望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民在粮食丰收时的喜悦与对生活的不易的感慨。诗人吕南公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在小麦成熟后的宽慰,以及面对新稻谷黄熟时的欣喜之情。然而,这种喜悦背后隐藏着长久饥饿的困扰,如同困于车辙间的鱼,仅凭一勺水暂时得以喘息。
诗中提到的“泽国农事苦”,反映了江南水乡农业生产的艰辛,而“无功及丘樊”则表达了农民劳作之勤,却难以惠及更广泛的群体。诗人通过“方与三日晴,湖岸车已喧”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事的期盼。尽管他们终年辛勤劳作,却只能依赖贫瘠的土地为生。
诗的最后一段“偶秽可劝后,必荒谁继前”表达了对农民生活困境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幸哉雨露仁,副此倚望欢”一句,寄托了诗人对上天恩赐的感激,以及对农民能够得到丰收的欣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宋代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