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留残碑,风吹旧江水
出处:《会稽六首》
明 · 黄省曾
曹娥留残碑,风吹旧江水。
中郎题黄绢,昔美邯郸子。
魏武才不及,乃觉三十里。
中郎题黄绢,昔美邯郸子。
魏武才不及,乃觉三十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遗迹与古代人物的追忆,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首句“曹娥留残碑”,以曹娥的故事引入,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女,为救落水的父亲而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她,留下了石碑。这句诗通过“残碑”二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接着,“风吹旧江水”,江水依旧,但风已非昔比,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深思。
“中郎题黄绢,昔美邯郸子”,这里提到的“中郎”可能是指蔡邕,他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以擅长撰写碑文著称;“黄绢”则是一种质地优良的丝织品,常用于制作高级文书或碑文。这一句通过蔡邕在黄绢上题字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同时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魏武才不及,乃觉三十里”,这里的“魏武”指的是曹操,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人在这里将曹操与蔡邕进行对比,指出曹操的才华或许不如蔡邕,但曹操的影响力却能跨越更远的距离,象征着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同时,“乃觉三十里”也隐喻了历史人物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散,如同波纹在水面扩散一样,影响着更广阔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和古代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