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清切似悲秋,半入虚堂半上楼
出处:《寒螀》
明 · 成鹫
声声清切似悲秋,半入虚堂半上楼。
人在定中常不寐,物从空外复何求。
百年草色身先老,一夕松灯话未休。
万虑此时消歇尽,西风吹过白蘋洲。
人在定中常不寐,物从空外复何求。
百年草色身先老,一夕松灯话未休。
万虑此时消歇尽,西风吹过白蘋洲。
鉴赏
这首《寒螀》以寒蝉的鸣叫为引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静谧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与内心的情感体验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深邃。
首句“声声清切似悲秋”直接点明了主题,寒蝉的叫声在秋天显得格外凄凉,仿佛在诉说着季节更迭的哀愁。接下来,“半入虚堂半上楼”,描述了这声音在空间中的扩散,既有穿透力又显得幽远,营造出一种既近且远的听觉效果。
“人在定中常不寐,物从空外复何求。”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物质世界的淡泊。在这样的宁静中,人的心灵得以安放,不再为外物所扰,追求的只是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百年草色身先老,一夕松灯话未休。”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时间的漫长与生命的短暂相对比,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同时,松灯的意象也增添了画面的温暖与诗意,即使是在孤独的夜晚,也有着不灭的希望之光。
最后,“万虑此时消歇尽,西风吹过白蘋洲。”在经历了内心的沉思与反省之后,所有的忧虑似乎都烟消云散,只剩下西风轻拂过白蘋洲的宁静与祥和。这一句不仅收束了全诗,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超然境界。
整体而言,《寒螀》通过寒蝉的鸣叫这一自然现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哲学思考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