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新安吏,蒿目徒恻恻
出处:《登陴纪事》
清 · 林云铭
万物当刍狗,海波传警息。
己亥夏六月,蹂躏江南北。
官民不知兵,相继自顿踣。
延及宛与池,闻风堕疆域。
新安失唇齿,讹言相煽惑。
强者思走险,弱者竞逃匿。
我为新安吏,蒿目徒恻恻。
七月方上旬,防兵反攻逼。
骁骑薄西城,飞矢流如织。
空拳宿城头,有气难吞贼。
海谍七人来,诡辞夸战克。
廿三抵郡内,狼狈为鬼蜮。
歼之演武场,观者无人色。
相挈避挑衅,半城生荒棘。
叛兵拔营行,所至掠新特。
更闻祁门令,邑陷奔屴崱。
万山尽伏莽,民心多反侧。
纷纷羽书驰,军情何其亟。
议战苦无兵,议守忧无食。
书生何所能,惟有死报国。
己亥夏六月,蹂躏江南北。
官民不知兵,相继自顿踣。
延及宛与池,闻风堕疆域。
新安失唇齿,讹言相煽惑。
强者思走险,弱者竞逃匿。
我为新安吏,蒿目徒恻恻。
七月方上旬,防兵反攻逼。
骁骑薄西城,飞矢流如织。
空拳宿城头,有气难吞贼。
海谍七人来,诡辞夸战克。
廿三抵郡内,狼狈为鬼蜮。
歼之演武场,观者无人色。
相挈避挑衅,半城生荒棘。
叛兵拔营行,所至掠新特。
更闻祁门令,邑陷奔屴崱。
万山尽伏莽,民心多反侧。
纷纷羽书驰,军情何其亟。
议战苦无兵,议守忧无食。
书生何所能,惟有死报国。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林云铭的《登陴纪事》描绘了战乱时期江南地区的动荡与悲惨景象。诗中以"万物当刍狗"开篇,形象地表达了对生命的轻视和战争的残酷。"己亥夏六月,蹂躏江南北"直接点出战事的发生,官民在不知情中遭受冲击,"相继自顿踣"写出了百姓的恐慌和无助。
"新安失唇齿,讹言相煽惑"揭示了谣言四起,加剧了社会的混乱。"强者思走险,弱者竞逃匿"展现了人们在战乱中的生存本能。作为新安吏的诗人深感忧虑,"蒿目徒恻恻"表达了他的无奈和痛心。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防守的艰难,"七月方上旬,防兵反攻逼",敌人的攻势猛烈,"骁骑薄西城,飞矢流如织",显示出战斗的激烈。"海谍七人来,诡辞夸战克"揭露了敌人的欺诈,而"观者无人色"则渲染了战事的恐怖气氛。
"歼之演武场"至"半城生荒棘"部分,描写了战败者的下场和城市被破坏的凄凉景象。"叛兵拔营行,所至掠新特"进一步揭示了敌人的暴行,"祁门令,邑陷奔屴崱"则反映了地方官员的逃离。
最后,诗人感慨"议战苦无兵,议守忧无食",表达了对军事资源匮乏和粮食短缺的担忧,"书生何所能,惟有死报国"则表达了自己身为文人,虽无力扭转战局,但仍决心以死明志,保家卫国的决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战乱中的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以及个人的无奈与忠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