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摇茗盌沉春绮,香结云岚递晚风
出处:《净成看牡丹》
明 · 释函是
寻花又向石溪东,岂逐君王笑脸中。
一朵微醺仍浅碧,数株轻紫倚深红。
影摇茗盌沉春绮,香结云岚递晚风。
怪底琵琶遮不住,笙歌缭绕万山重。
一朵微醺仍浅碧,数株轻紫倚深红。
影摇茗盌沉春绮,香结云岚递晚风。
怪底琵琶遮不住,笙歌缭绕万山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石溪东寻觅花朵的场景,表达了对牡丹花的独特情感与欣赏。首句“寻花又向石溪东”,简洁而富有画面感,仿佛引领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踏入一片静谧的自然之中,探寻未知的美丽。
接着,“岂逐君王笑脸中”一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牡丹花与君王的笑脸相比较,暗示了牡丹花虽美,却并非仅为取悦权贵而生,更有着独立于世俗眼光之外的高洁之姿。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添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色彩。
“一朵微醺仍浅碧,数株轻紫倚深红”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牡丹花的形态与色彩。一朵花微微带醉,颜色浅碧,几株花轻柔紫色,与深红相互映衬,展现了牡丹花的多样性和层次感。这样的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牡丹花美的细致观察,也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
“影摇茗碗沉春绮,香结云岚递晚风”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牡丹花的描绘。牡丹花的影子在茶碗中轻轻摇曳,如同春天的绮丽画卷;其香气弥漫在云雾之中,随晚风传递,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与嗅觉上的感受,还通过“茗碗”、“春绮”、“云岚”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怪底琵琶遮不住,笙歌缭绕万山重”两句,以琵琶和笙歌为喻,表达了牡丹花之美难以被掩盖,即使是在群山环绕的环境中,其魅力依旧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这里的“琵琶”和“笙歌”象征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牡丹花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