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
出处:《寄赠胡先生》
宋 · 王安石
先生天下豪杰魁,胸臆广博天所开。
文章事业望孔孟,不复睥睨蔡与崔。
十年留滞东南州,饱足藜藿安蒿莱。
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
高冠大带满门下,奋如百蛰乘春雷。
恶人沮服善者起,昔时蹻蹠今骞回。
先生不试乃能尔,诚令得志如何哉。
吾愿圣帝营太平,补葺廊庙枝倾颓。
披旒发纩广耳目,照彻山谷多遗材。
先收先生作梁柱,以次构架桷与榱。
群臣面向帝深拱,仰戴堂陛方崔嵬。
文章事业望孔孟,不复睥睨蔡与崔。
十年留滞东南州,饱足藜藿安蒿莱。
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
高冠大带满门下,奋如百蛰乘春雷。
恶人沮服善者起,昔时蹻蹠今骞回。
先生不试乃能尔,诚令得志如何哉。
吾愿圣帝营太平,补葺廊庙枝倾颓。
披旒发纩广耳目,照彻山谷多遗材。
先收先生作梁柱,以次构架桷与榱。
群臣面向帝深拱,仰戴堂陛方崔嵬。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先生:指代诗中的主角。豪杰魁:杰出的英雄。
胸臆:胸怀。
广博:宽广深厚。
睥睨:轻视。
蔡与崔:历史上的名人。
藜藿:粗劣食物。
蒿莱:野草。
道德:伦理道德。
此民:当地百姓。
高冠大带:官员的服饰。
百蛰:冬眠的昆虫。
蹻蹠:比喻困顿。
骞回:上升,好转。
尔:如此。
得志:实现抱负。
圣帝:圣明的君主。
太平:盛世。
廊庙:朝廷。
倾颓:衰败。
披旒:帝王的冠冕。
发纩:耳目。
遗材:未被发现的贤才。
梁柱:比喻关键人物。
桷与榱:建筑结构。
深拱:恭敬地鞠躬。
崔嵬:高大雄伟。
翻译
先生是世间豪杰中的魁首,胸怀壮志犹如天地开辟。他的文章和事业追求孔子孟子的风范,不再小看蔡、崔这样的人物。
在东南州滞留了十年,他虽生活简朴,却心满意足于草野生活。
他的道德言论震撼了百姓,听到的人络绎不绝地前来。
众多高官显贵聚集在他的门下,如同百蛰在春雷中振奋。
恶人被震慑,善者受到鼓舞,从前的困境如今反转。
先生未尝出仕已如此,若真实现抱负,又将是何等景象。
我愿圣明君主营造盛世,修复殿堂,选拔贤才。
广开视听,发掘更多有才能的人,
首先请先生作为栋梁,然后逐步构建其他结构。
群臣对皇帝深深鞠躬,敬仰他的威严和崇高地位。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寄赠胡先生》。王安石在诗中赞颂胡先生的才华和品德,将其比喻为“天下豪杰魁”,胸怀博大,文章事业可与古代圣人孔孟相比。诗中还提到胡先生十年留滞东南州,学问渊博,对待世俗功名有超然的态度,但其德行却感动了民众。
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胡先生深深的敬佩之情,并希望能在政治上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以期补救朝廷颓废、恢复国力。诗中“披旒发纩广耳目,照彻山谷多遗材”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胡先生博学多才,如同开启了天窗,普照大地,发现了许多人才。
最后,王安石希望能将胡先生这样的贤士纳入朝廷,共同构建国家的骨干,以稳固国基。整首诗不仅是对胡先生个人的赞美,也反映出王安石对于理想政治环境和人才培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