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将一寸金,令足三冬学
宋 · 苏轼
汉廷九尺人,谁似老方朔。
那将一寸金,令足三冬学。
饷鱼欲自洗,鳞尾光卓荦。
我是骑鲸手,聊堪充鹿角。
那将一寸金,令足三冬学。
饷鱼欲自洗,鳞尾光卓荦。
我是骑鲸手,聊堪充鹿角。
注释
汉廷:汉朝的朝廷。老方朔:古代文学家东方朔,以其机智幽默著称。
一寸金:比喻极珍贵的时间。
三冬学:形容刻苦学习,寒冬腊月也坚持读书。
饷鱼:钓鱼。
鳞尾光卓荦: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形容鱼的生动活泼。
骑鲸手:比喻有超凡能力或才华出众的人。
聊堪:勉强可以,姑且算作。
鹿角:这里可能象征谦逊或无足轻重的地位。
翻译
朝廷中有个九尺高的大人物,谁能比得上老方朔这般风趣。他却视金钱如粪土,只愿用一寸光阴,苦读三年求知。
他钓鱼时还要亲自清洗,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虽是驾驭巨鲸的能手,但也只能勉强充当鹿角的角色。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轻松幽默的应酬诗,展现了苏轼机智、自谑的个性和对生活的小确幸。
诗中“汉廷九尺人,谁似老方朔”两句,是以夸张的方式表达对朋友体格的赞美。这里的“九尺”,即九尺之躯,在古代是形容人的高大魁梧。而“老方朔”,则出自《搜神记》中的人物,谓其身高如山。
接着的“那将一寸金,令足三冬学”二句,则是一种夸张的比喻,用来强调朋友待价而沽的不易。这里的“一寸金”,指的是极贵重之物,而“三冬学”,则是说要学习三年,这里寓意为难以企及。
“饷鱼欲自洗,鳞尾光卓荦”两句中,“饷鱼”即赠送的鱼类,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形容这鱼想要自己清洁身躯,其“鳞尾光卓荦”,则是形容鱼鳞发出的光泽和其美丽。
“我是骑鲸手,聊堪充鹿角”二句,则更是自谑之语,诗人将自己的才能比喻为能驾驭鲸鱼(传说中海神的坐骑),而自己仅能充当鹿角(即小角色)的位置。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对朋友的赞赏以及对生活中点滴美好事物的享受。通过幽默和夸张,诗人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