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奈□□三尺深
出处:《次秋山月上人韵》
宋 · 周暕
十指曾弹月下琴,已知太古有遗音。
三乘四谛无非道,万法千门只此心。
得句何妨闻鼓□,□机不复有魔侵。
近来□□□□□,无奈□□三尺深。
三乘四谛无非道,万法千门只此心。
得句何妨闻鼓□,□机不复有魔侵。
近来□□□□□,无奈□□三尺深。
注释
十指:指代手指。太古:古代。
遗音:遗留下来的音乐或智慧。
三乘:佛教术语,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四谛:佛教基本教义,苦、集、灭、道。
道:佛教中的真理或道路。
万法:一切事物或佛法。
千门:各种不同的修行方法。
此心:指内心或本心。
得句:获得诗句或领悟。
闻鼓:听到战鼓声,比喻生活中的挑战或激荡。
□机:空灵的心境或禅机。
魔侵:恶魔般的诱惑或干扰。
近来:最近。
□□□□□:此处可能缺失文字,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测。
无奈:无可奈何。
三尺:形容深度,这里可能象征世俗的困扰或烦恼。
翻译
曾在月光下弹奏十指琴,早已知晓太古遗留的乐音。佛法中的三乘四谛其实都是道,世间万物千门万法唯心而已。
得到诗句不妨听战鼓声,禅机不再受恶魔侵扰。
近年来修行日益精进,却无奈尘世纷扰深如三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暕的《次秋山月上人韵》,通过对月夜弹琴和禅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与心性的深刻理解。首句“十指曾弹月下琴”,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月下抚琴的场景,暗示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和宁静的夜晚氛围。接着,“已知太古有遗音”表达了对古老智慧的追溯和对音乐深远意义的领悟。
第二联“三乘四谛无非道,万法千门只此心”是诗人的哲学思考,借用佛教中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四谛”(苦、集、灭、道)概念,阐述世间万物皆可归于一个“道”,而这个“道”就在“此心”之中,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洞察力。
后两句“得句何妨闻鼓□,□机不复有魔侵”进一步深化主题,意为在悟道的过程中,即使听到外界的鼓声干扰,也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再受外在诱惑或困扰所侵扰。然而,诗中留白的“□”字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人心深处仍有困惑或挑战的微妙感慨。
最后两句“近来□□□□□,无奈□□三尺深”,可能是诗人对自己或他人修行过程的反思,表示近期的修行之路虽然有所进展,但仍有“三尺”(可能象征难以逾越的障碍)之深,令人感到无奈和挑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月夜弹琴为引,探讨了道与心性、修行与困扰的关系,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色。